新项目开工、新一轮融资、新研发突破……刚刚迈入2022年,上海着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就喜事连连、全面开花,迎来全新的强势开局,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随着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重点任务的启动实施,一批核心攻关任务取得突破,一批试点改革举措成功实施,规模能级持续提升,代表“上海制造”未来的高能级产业势必将在新的一年中持续发力,加速迈向“五年倍增”的目标。
到2025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高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激发,部分重点产业领域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创新性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产业自主创新生态体系不断优化,产业基础能力大幅提高,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集成电路
临港“东方芯港”接连落地大项目
奋进新征程,2022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之一——“中国芯”龙头企业中芯国际临港基地宣告启动建设。这一规划建设产能为10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聚焦于提供28纳米及以上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在中芯国际临港项目所在的“东方芯港”,上海概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市经济信息化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意味着境内资本市场迎来首家以EDA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此外,新昇半导体大硅片二期、和辉二期扩产等大项目有望在今年实现运转。
上海集成电路领域产业链条越来越完善,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芯密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新年伊始就火热生产,公司生产经理花桂锋在橡胶领域从业多年,他将像橡皮泥一样的原材料用大大小小的模具进行产品成型,通过洁净车间高温二次硫化和表面处理,一件件高端半导体全氟密封产品陆续出炉。小小的密封圈解决了国内半导体全氟密封产品这一细分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也为周围产业链企业提供优质产品。
目前,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正在形成“朋友圈”,临港新片区正以“东方芯港”为依托,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实现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东方芯港”目前已集聚150多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总投资规模达2500亿元,一个覆盖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装备材料,以及封测、测试等前沿产业链的综合性基地已具雏形。
据市经济信息化委介绍,2020年,上海集成电路行业企业销售收入达25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国1/4。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攀升至1200亿元,同比增长率达26.8%。这一增长,让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跃升至全国第一。目前,上海拥有国内40%左右的产业人才,集聚超过1000家行业重点企业,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企业集聚度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全市形成浦东张江主体重点集聚芯片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临港一翼瞄准综合性产业创新基地,嘉定一翼重点发展物联网芯片、智能传感器的“一体两翼”空间格局,各区依托各自产业特色实现产业链联动发展。
资金投入高、人力资源集中度高、技术水平高,集成电路这样的“三高”产业发展颇为不易。经过2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尤其是搭上科创板的快车之后,上海集成电路企业在三方面都能获得较快发展。
“科创板让集成电路领域企业有了更好的规模化发展机会,为硬核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持核心技术攻关的通道,设计企业利用上市平台扩充企业产品线,从而实现多领域发力。”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22家集成电路领域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金额接近千亿元。
今年一季度,上海集成电路领域新一轮政策有望发布,在此前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关注能力建设、人才集聚、产业链互动、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市经济信息化委表示,应对未来城市数字化转型对于半导体的海量应用需求,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也将在新的一年中抢抓机遇、尽快发展。
生物医药
研发管线齐头并进迎“收获季”
2022年刚开头,驻扎在张江的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就迎来“喜事三连”:完成近1亿美元交叉轮融资,新的总部暨生物药产业化基地开工建设,公司“01”号项目的临床试验研究也迎来最新进展……用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志的话来说: “新的一年令人充满期待。”
以张江为创新枢纽,整个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新型疫苗的研发攻关和产业化上全面发力。据统计,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1/3集聚张江,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有1/3布局张江,全国获批的一类创新药有1/3源自张江。张江企业在全球开展的创新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超50个。
宜明昂科专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产品的开发研究,主要包括新型重组蛋白、双特异性抗体以及TANK细胞治疗等,目前已获得5个项目累计11个临床批件。这些产品的共同特征就是通过激发调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发挥抗肿瘤效应,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的继续生长,逆转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恶性症状,从而让患者机体状态逐渐回复健康。
最近两年,研发管线的齐头并进让宜明昂科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刚搬的办公楼很快就“坐不下了”,建造新的总部大楼和产业化基地被摆上议事日程。
把首个产业化项目放在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对于在此创业已超过10年的田文志而言,这个决定做得毫无迟疑,“一定是张江”。▼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二版)因为在他眼里, “张江是新药研发的高地,这里产业链完整、生态体系优越,还是高级人才的集聚地,容易吸引我们需要的研发人才”。就在最近,宜明昂科又从国外引进了一名高层研发人才,而吸引其回国的一大因素就是张江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这里是干事的好地方”。
目前,张江拥有超过600家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领域创新企业,其中,创新研发中心类企业300余家,CRO类技术服务公司40余家,全国仅有的2款Car-T产品均诞生于张江。随着创新药研发迎来“收获期”,这里的新一轮产业布局和突破蓄势待发。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宜明昂科总部暨生物药产业化基地打下第一桩。该基地2024年建成投产后,公司可以进一步发挥抗肿瘤免疫治疗产品的研发优势,加快推进临床试验研究、产品产业化步伐。
放眼整个浦东新区,以张江药谷地区为创新源头,张江医学园(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张江总部园、张江民营经济总部园5个特色产业园,以及迪赛诺老港基地、外高桥生物医药基地、金桥地区、世博地区4个其他园区的全面开花,将进一步形成带动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协同发展格局。
“宜明昂科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企业。”田文志的眼中透着光芒,而这份创业者对于创新的坚持正是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不可或缺的力量。到“十四五”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有望强势崛起。
人工智能
亚洲最大AI算力中心建设冲刺
新年伊始,上海人工智能(AI)行业率先跑出加速度。元旦刚过,全市AI两大产业集聚区就传来好消息:位于闵行马桥的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亮出城市设计方案;正在临港建设的商汤智算中心则在进行最后冲刺,目标是在本月全面落成,预计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AI算力中心。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是上海重点打造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技术、应用的集聚地。根据元旦后首个工作日发布的方案,这片AI热土上,未来将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新硬件“四智产业”,规划建设超过1000万平方米,融商办、研发、制造、居住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区域。同日开工的上海工业智能中心则坐落其中,将以“AI+工业互联网”为特色,建设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AI研发和应用的“集成样板间”。临港的商汤智算中心,其全面投运后的峰值算力可达每秒3740P(即374亿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能在一天之内对总长2.3万多年的视频进行智能分析。据透露,作为一个高度开放、超大规模、低碳节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该算力中心将在加速AI研发和应用创新的同时,培育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从而帮助AI以更高效、更普惠的方式落户千行百业、进入千家万户。上海AI行业的有力开局,可以说是对之前蓬勃发展态势的一种延续。目前,全市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I高地,全行业呈现出营收不断做实、技术越做越精、场景日益做深、价值红利不断释放的趋势。去年前三季度,全市AI规模以上企业产值逾2000亿元,增幅超过25%。去年全年共有7块“上海芯”流片点亮成功,在算法模型、开放平台等技术领域都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市累计已对接三批、58个单位的AI应用需求,牵引拉动500多个解决方案先行先试。有力的起跑,目标是带动全程高速向前。今年,上海AI发展将继续以“苦练内功、主动作为、积极破局、善作善成”为关键词。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在产业发展方面,上海将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巩固产业链优势,完善生态,力争培育一批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在技术领域,将面向关键环节推进研发攻关和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应用方面,将放大AI的赋能和驱动作用,形成AI与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互相促进、深度融合的格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还将在全面分析现行法规与国际先例的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地方立法,加快形成敏捷治理的制度供给体系。
根据不久前发布的《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将基本建成,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并形成10个以上的百亿元级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十大类100个AI深度应用案例,建成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