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碳市场”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关键词。

绿色金融长期存在信贷规模强势的情况,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万亿元。目前,绿色信贷在全部绿色金融产品中的占比高达九成。

欣喜的是,2021年央行统一国内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绿色债券迈向标准化。此外,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租赁等新产品随之而来,产品业态渐为丰富。

从实体经济角度,重点排放企业有碳排放额度的合规压力,当碳排放额度能作为商品流通,碳交易市场就迎来了风口。2021年,我国进入试点碳市场第十年,也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元年。目前参与碳排放额度(CEA)交易的只有电力行业,但累计成交额也超过70亿元。碳市场风口已来。

碳市场风口已来

2022年,碳交易成为新风口。

究其根本,碳市场的底层逻辑和实体经济发展要求一脉相承。监管部门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配额(CEA),若企业超额就要从市场再购额度;若排碳量有富余,也可以在市场售卖。CEA实际上可视为一种企业资产,通过售卖富余额度为减排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自发减排的良性循环。

简单来说,一家实际排放量大于初始碳配额的企业,既可向存在富余碳配额的企业购买碳排放配额,也可在市场上购买“碳自愿减排量(CCER)”用以抵销部分碳超排量。目前,在全国8个试点区域市场CCER都可以进行“碳排放额度”的交易。按交易规则,排放企业用于配额清缴抵销的CCER抵销比例不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碳排放配额+自愿减排量”是全国碳市场的两大产品,分别对应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配额交易市场)和碳信用交易市场(自愿减排市场)。但就操作难度来看,前者市场风头正旺,后者一度有价无市。

按照碳市场规则,1个CCER等同于1个配额,可以抵销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企业对CCER的需求远超地方试点碳市场需求。在政策明确,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控排企业可使用CCER抵销CEA清缴。有媒体报道称CCER较此前市场价格一度翻了十余倍。自2017年CCER被停发发后,市场只能消耗存量CCER。

部分试点地区仅认可CCER一类项目的价值,而目前市场上该类项目几乎用尽。直到全国碳市场支持二、三和四类项目抵销配额清缴,才再度激活CCER交易市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透露,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重新启动CCER项目的备案和减排量的签发。

与静态的CCER发行不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步入正轨。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

目前,全国碳市场仅纳入2162家电力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中国已跃升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凡是碳排放在2.6万吨二氧化碳以上的企业都要分行业、分批次纳入碳市场。2025年前,除电力行业外,钢铁、化工、航空、建材、造纸等8个行业都将纳入碳市场。其中,有色、建材、炼化行业将率先纳入碳排放市场。

绿色金融需点“碳”成金

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发力绿色金融,其中又以银行最为积极。目前,工商银行的绿色贷款规模位列商业银行首位;农业银行获评《亚洲货币》最佳绿色债券银行;建设银行在业界率先推出《绿色贸易融投资指引》;中国银行获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绿色金融奖机构年度奖”。

除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也在探索发展绿色金融,加快与智库机构、交易所的合作。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21%。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双碳”目标提出后,经济向低碳转型的要求更为迫切,对绿色金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控制、减少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此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兼院长张平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双碳”目标和部署明确,如何激励转型是绿色金融的重要任务,每一个经济体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需要通过“限制与激励”的体制机制设计来推动能源转型。

2021年11月,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释放万亿流动性,利率低至1.75%,以“先贷后还”的方式发放,其利率低于支农和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利率,可见金融积极配合国家绿色转型发展战略。

绿色金融需要低资金成本激励,导致绿色金融服务本质上与传统金融服务的以“吃利差”为主的方式不同,服务收益远远低于息差收益。这对金融机构儿而言,是全新挑战。

此外,中国绿色创新的股权市场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制约绿色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实质上是一个长期的活动,需要很长期限的资金与之相匹配,如REITs基金等需要更大的支持。

可以预见的是,监管部门在2022年将加大金融机构环境披露的考核力度,促进金融机构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的目的,支持金融进一步挂钩企业低碳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