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婴儿潮”退休了。
据国家统计局近六十年出生人口统计数据,1962年后我国进入一个长达十多年的出生人口高峰期,其中,1962年出生人口2400多万。
2022年,这2400万出生人口将几近完全退休。
随后几年,1963年出生人口达到峰值,至2934万人;直到1975年,十多年时间,全国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人以上。据统计,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人口高达2.39亿人。
如无意外,未来几年,这2.39亿人将逐步加入退休行列。
婴儿潮带来人口红利,不言而喻。但该红利正在衰减,进入下行通道。与之相伴的,是老龄化社会的降临。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即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此外,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经初步核算,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这一数字低于2020年的1200万人和2019年的1465万人。
人口老龄化、新生儿出生数量锐减、退休高峰一起到来,养老压力将从多个方面释放。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兜住基本生活底线,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3亿老年人
人口的集中退休高峰往前追溯,必定有人口的生育高峰。
据贝塔研究院,自1949年以来,我国共迎来三波生育高峰:第一波是1949—1957年,彼时新中国刚建立,实施鼓励生育政策,大量人口出生,被称为第一波婴儿潮。
第二波是1962—1971年,医疗水平提升迅猛,生育意愿高涨,这波婴儿潮是截至目前最大的一波。
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直至90年代初,虽然80后一代处在计划生育的周期内,但第二波婴儿潮出生的孩子都已到了生育年龄,人口基数较大,因此第三波婴儿潮也被称为次生婴儿潮。
随着千万“60后”群体步入退休年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
更重要的是,老龄化很可能形成趋势。有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未来十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比例也将继续降低,人口抚养比将继续提升,由低人口抚养比带来的人口数量红利逐步进入尾声。
挖掘“银发红利”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是退休高峰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转而向“人才红利”转化。因此,挖掘“银发红利”也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对人口老龄化的处理比较乐观,她曾表示,人口老龄化可怕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老人——把老人视为包袱,会感到心情沉重;视其为社会财富,则会发现另一种价值。
“全社会应当尊重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诉求,让他们参与社会生活。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也不失为缓解‘空巢之痛’的一种选择。”
也就是说,“退而不休”可以作为一个妥当的选择。
在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多具有知识、经验和技能优势,且身体状况较好,因此在开发利用“银发红利”时蕴含巨大潜力。
然而,在当前崇尚年轻人的社会氛围中,如何大力消除年龄歧视,引导社会尊重和接纳再就业的老年人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专家分析称,应借鉴老龄化进程较快的发达国家处理经验,出台保护老年人再就业相关权益的专门法律法规,设立保障老年人权益的专职机构等。
在各项措施到位时,老人不再是“问题”而是“机会”,“银发经济”背后的养老产业也是一片蓝海。
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年中国养老市场规模已超6.5万亿,2020年达7.7万亿元,2030年或将达到22.3万亿元。
大量消费水平较高、消费理念相对较开放的中等收入人群将在未来5—10年步入老年,品质性和享受性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将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按消费额计)年复合增长率为15.2%。
人口老龄化也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新的变化。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独立居住是老年人的主流居住形态。
随着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逐渐下降,调研数据显示,65.5%的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一人独居或与老伴同住),仅26.8%的老年人当前居住状态是与子女同住,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达48%。
报告认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高龄化特征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带来挑战。因此,需要构建覆盖住宅、室外环境、社区配套三个层面的软性、硬性环境建设,以改善老年人现有的居住条件,营造良好的老年友好居住氛围。
总而言之,人口红利从青年转向老年,这是前所未有的改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