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流加快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以及国家多项具体措施的出台,外贸进出口活动也逐步恢复正常。6月9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6.0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达7.86万亿元,增长11.8%。海关总署也在探索中小微企业的出口新通道,帮助外贸企业实现进一步增长。
民营企业“突围”
海关总署当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6.0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出口8.94万亿元,同比增长11.4%;进口7.1万亿元,同比增长4.7%。
民营外贸企业持续发力。海关数据显示,前5个月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7.86万亿元,增长1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9%,比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
不过,在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不景气,外贸企业仍然面临着生存难题。莱文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民营公司,主要业务为面向国外市场,生产毛绒玩具、圣诞礼品等产品,该公司市场部经理林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疫情前,最小的一单国外订单就能达到500件产品,而疫情后一般订单只有100件,客户还有可能讲价。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利润比疫情前缩水了大概50%,而因为企业利润降低,员工数量缩减了大概40%。
不过,林女士表示,今年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6.2左右时,外贸企业受影响很大,最近汇率回到6.6左右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一般情况下客户会在我们交货后将货款以外币的方式付过来,如果人民币价格高了,收回来的货款就会亏不少。”林女士说。
汇率是外贸的“生死线”。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外贸企业面临的结算风险主要来自于汇率。
林女士还提到,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加速政策落地,真正地惠及外贸企业。
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也介绍了新一轮的外贸政策,政策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直面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从4方面提出13条具体措施,推动外贸保稳提质,为外贸企业纾难解困。
积极探索出口新通道
前5个月,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10.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分别进出口2.37万亿元、2.2万亿元、2万亿元和970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7%、10.1%和8.2%。东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8%。
据海关统计,前5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16.8%,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同比增长4.2%。
为了支持外贸企业的产品更好地“走出去”,各地依托中欧班列等“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多元化出口模式,为中小微企业的出口打开新通道。
市场采购模式是适应商品市场国际化发展建立的一种贸易方式。2013年以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浙江义乌等市场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在业务流程、监管方式、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量身定制支持政策,实现了增值税免征不退、简化申报等政策突破,逐步形成一套较为适应的管理模式。
近日,南京海关根据海关总署统一部署,结合江苏省外贸特点,推出了18项促进外贸保稳提质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开展铁路“快速通关”业务,全力支持打造市场采购贸易“江苏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打开出口新通道,保订单、稳增长。
根据海关总署消息,5月28日,在南京海关所属徐州海关监管下,搭载着市场采购货物的徐州中欧班列驶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将从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发往乌兹别克斯坦。这是江苏省首批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申报后搭乘中欧班列出口的货物。
此外,我国还通过发挥好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升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拓展外贸产业空间。
多元立体物流网络,为企业“出海”带来更实在的底气。目前,连接深圳和广州、珠海、佛山等多个大湾区城市的“大湾区组合港”已开通19条,实现沿海沿江港口物流无缝衔接。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随着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外贸物流进一步畅通,企业复工达产进一步提速,我国外贸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