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算力”如何使供电巡线人足不出户便可“一日尽览鹏城塔”?电力数据怎样“抽丝剥茧”,在城市碳治理中发挥更大功能?日前,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数字电网体验中心在深圳南山区落成,让用户“零距离”体验数字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改革活力以及数字电网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
深圳供电局数字电网体验中心在南山落成。黄志伟 摄
深圳供电局按照南方电网公司部署,深化改革创新,以云大物移智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让数字电网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驱动业务和管理变革,支撑深圳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数字电网融入数字先锋城市建设
——精细化建模+海量数据夯实数字电网基础
数字电网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电网改造,实现电网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电网运行管理协同化智能化,通过模拟、监控、诊断、预测和控制,解决传统电网在规划、运维、管理等复杂和不确定性问题,是承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最佳形态。
“目前,深圳供电局通过数字孪生、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一代技术初步构建了数字电网,推动南方电网数字化战略在深圳有效落地,打造了系列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实践。不久将来,数字电网将成为深圳数字先锋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为能源保障、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深圳供电局创新与数字化部总经理汪桢子介绍。
统计显示,深圳供电局已实现全市3900公里输电线路、20多个变电站的精细化建模,具备了全市16000余个配电房三维自动化建模能力;融合1.5万个流媒体摄像头、3万个物联网终端、26万自动化在线监测设备等海量数据,为构建数字电网打下坚实基础,初步实现电网可观、可测、可控,供电人员足不出户便可纵览电网全景。同时,数字电网“电力+算力”新型产品和服务正在衍生出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跨域融合应用新模式。
“数字孪生+超级大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故障处理时间平均缩短1小时
5月11日至14日,深圳出现今年以来最强的持续性强降水。穿行于崇山峻岭的电力供应主动脉——高压输电线路安然无恙,离不开数字技术“大显神通”。
“我们在全市6900余座输电杆塔部署全方位监测系统,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输电线路隐患和缺陷,一改传统跋山涉水的人力巡检模式,综合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1倍。”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线路部负责人裴慧坤说,这套系统内嵌了山火识别等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山火进行识别和告警,在保障输电线路安全的同时,为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方面提供数据支撑。
除了输电线路,数字技术还运用于变电和配电领域,通过数字孪生实现电网状态全景感知和虚实联动,有效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生产组织模式变革。“在数字变电领域,我们研发了设备状态监测及隐患识别算法,通过5G巡检机器人、5G摄像机等智能终端,以视频AI巡检支撑巡视及操作智能化,巡检效率提升约2.7倍。”深圳供电局主网生产中心技术专家黄炜昭介绍道,在配电领域,结合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实现配网状态实时监测预警、故障快速定位、故障自动隔离,提升“最后一公里”的供电保障能力。
据了解,凭借数字电网汇集的海量电网监测数据,深圳供电局还上线了“超级大脑”,在今年发布了全国首个电力设备监测预训练模型,全面提升智能算法的研发效率及准确率。以生产指挥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多系统联动和大数据分析,故障处理时间平均缩短1小时,大大提升供电可靠性。
“解码”电力数据,共促数字经济
——用能监测平台助力企业享受绿色能源
打开深圳供电局“双碳大脑”系统,每使用一度电所排放的碳量及全市碳排放总量实时映入眼帘,不同行业以及百强企业的多维度监控分析,为城市碳治理提供参考。
“我们挖掘电、煤、气、油等用能数据,实现基于能源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决策。”深圳供电局信息中心技术专家李颖杰说,大数据已经发挥大功能,一方面,他们结合全市8万多栋建筑物的面积数据,测算建筑物能耗强度基准,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建筑能耗强度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园区供电环境综合升级改造深入开展,该局接入了1000余个工业园区的用能数据,建成园区用能监测平台,将使企业享受更绿色的能源。
电力数据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密码”。在服务“双碳”战略的同时,深圳供电局已打造一系列数据服务产品,形成对外连接、开放共享的数字产业生态,通过电力数据为市工信局信用评价、经济形势分析等提供辅助参考。
不仅如此,电力数据还让市民享受到更便利的用电服务。据悉,深圳供电局研发政企用电用能共享服务数字平台,主动对接政务数据,为“i深圳”等8个政务渠道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实现“一网通办”,今年以来,已为8752个建设项目、559个重点项目进行全过程主动跟踪服务。
下一步,深圳供电局将积极融入和服务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建设,积极推动深圳供电局数字电网平台与全市CIM(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融合,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CIM技术深度应用,探索电力等能源数据的交互与合作模式,支撑“双碳”战略落地,辅助城市治理和经济运行监测,为“双区”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