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人民,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4月19日上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湾区办)主任郑人豪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郑人豪称,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了2万多家。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显著增强

年来,粤港澳着力推进协同创新,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总的来看,建成了一批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创新载体。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全国最多,发明专利的有效量、PCT国际专利有效申请量全国首位,广东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3.14%。

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畅通。科技创新资源对港澳开放共享持续推进,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支持科技计划,省、市科研项目财政资金也可以跨境拨付支持,惠及了十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按15%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截至2021年底,共受理申请人数超过2万人,申请补贴金额超过55亿元。“这对于我们吸引国外高端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来创新、创业、合作是极大的推动。”郑人豪表示。

推进湾区间软硬联通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联通,既包括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包括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建设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规则的“软联通”。

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已基本形成。目前,已建成4条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条铁路通道,深中通道等也在加速建造中。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工程建成运营,也标志着“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中。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2/3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香港机场扩建等加快建设。

着力推进“湾区通”工程,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二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人民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三是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

港澳居民来粤生活发展更加便利

着力推进民生合作,港澳居民民生领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实。居住方面,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购房政策落地实施,豁免提供相关证明,且可按规定使用港澳银行跨境按揭购房。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的政策落地实施。医疗卫生方面,“港澳药械通”试点实施,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社会保障方面,“湾区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27.92万人次。

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港澳居民可同等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政策落实落地,累计超过1000人次的港澳居民报考,首批考取港澳居民已聘用到岗。创业方面,广东全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23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达3400余人。

“双城联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着力推进“双城联动”,广州、深圳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发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基本落地,广东省向深圳下放1480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城市空间治理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同时,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重大台加快建设。

与此同时,一年来,横琴、前海合作区起步成势,创新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新体制,并聚焦与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统筹推进“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2021年前海合作区(扩区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5.7亿元、同比增长10.5%。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功能也日益完善,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加快建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