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高职学校如何下好人才队伍建设“一盘棋”,引才用才实现新突破?
4月18日,记者来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运动控制与人工智能实验室,郭发勇正在为新研发的机器人开源模块化控制器项目,落地推广做准备。
这位科研、教学“双肩挑”的年轻博士,是学校2018年引进的青年英才,已获得江苏省高校自然资金、国防创新特区快速响应小组、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重点项目等项目资助;由他指导的学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近年来,像郭发勇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在学校快速集聚。这主要在于面对激烈人才竞争,学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活了教学创新‘一池活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光文说。
突出问题导向,以需求和事业引才
“缺什么、引什么,要什么、引什么,用什么、引什么。”王光文说,近年来,学校深刻理解“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人才”,制定杰出人才引进计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需求和事业引才。
该校党委聚焦教师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破除唯学历、唯文凭倾向,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该校首先建立技能型教师、博士、教授、杰青等人才分类引进标准,试行高技能人才引进和“直聘”相结合、固定岗和柔性岗位相结合的引聘办法,实行“项目引领、专家挂帅、团队合作”等人才引进模式。
学校还向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家补贴、租房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暖心举措,让人才免除后顾之忧,努力增强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
“我们对于不同层次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策’,强力揽才,补齐人才队伍建设上‘短板’,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人才支撑。”王光文说。
2021年,该校采取“柔性引进”国内有影响力的先进焊接团队,让重点焊接专业(群)走向内涵式发展,通过“强筋健骨”,为未来专业群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这些引进的青年英才和创新团队,通过开讲座,指导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青年骨干教师新编教材再版修订、新教师教学,参与国家创新团队科研项目研讨……有效推动了学校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目前,该校双师比例达到85%,培育出一批国家和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等。其中,有85人分别成为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工匠、省级教学名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及“青蓝工程”。
人才生态先行,打通人才发展渠道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更重要的是留得住。从长远来看,环境比资金更重要,服务比管理更管用,人文制度更稀缺。”王光文说,吸引人才最主要的因素并不全是丰厚的薪酬待遇,而是成长空间和干事平台。
事实上,该校正是由于坚持创新“引培用留”机制,发挥好引才的“输血”效应,重视自主“造血”功能,重点专业、产教平台等,成为优秀人才的“蓄水池”。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雄威介绍,近年来,该校坚持多措并举,聚力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围绕制度留才、人文留才、环境留才,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绩效工资二次分配办法、突出业绩奖励办法。
“我们注重搭建科研、教学、创新、育人等各类平台,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跨行业等跨界团队,打通人才发展渠道,持续释放和激发人才活力,营造扬长、有序发展环境。”李雄威说。
“来到学校后,最大的感受是学校对人才服务的重视,尤其重视科研项目从申报-研发-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工作。”受益于此,郭发勇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
李雄威介绍,在留才用好才上,学校进行了系统性探索实践,已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一些做法与模式。
如制定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个性化考核任务单,量体裁衣、人尽其用;探索业绩等级+业绩分数相结合的工作量考核办法,鼓励高水平业绩竞争模式,实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
该校探索出的“本土”和“引进”高端人才组团式“智力”帮扶模式、跨学科“智力”团队互助模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已在多地多点开花结果。
“通过创新用才方式,充分发挥出了博士、教授、大师、企业专家等各类人才的引领带头作用,助力校企协同育人,助力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李雄威说。
郝卫强是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检验检测认证学院学术带头人。近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学术能力,牵头成立智能液相色谱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带动了一批本校有潜力的优秀老师搞科研,取得了新突破。
该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梯度液相色谱中的谱带压缩效应”,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至今,该团队成功申报课题6项,发表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
“今后,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将聚焦‘四高’,即培育高层次的国内领先人才队伍,高能级的载体平台,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高品质的人才生态,全力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王光文表示。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