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房地产市场在密集调控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逐渐降温,加上个别企业流动性风险爆发,投资者对房地产板块风险预期增加,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呈现下跌态势。5月20日,中指研究院发布“2022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研究成果”(以下简称“上市公司研究成果”)显示,2021年,沪深上市房企和内地在港上市房企市值均值为169.9亿元和193.6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0.8%和32.9%。

综合来看,2021年资本市场前高后低,三季度以后,资本市场整体震荡走弱,房地产板块抗跌性不如大盘,但是具有融资优势的经营稳健的龙头企业、国央企、区域龙头企业以及在多个赛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表现平稳;而上市物企的市值、市盈率则在“冲”至高位后,又出现明显回调。

机构数据显示,2021年,沪深上市房企、内地在港上市房企平均市值分别为169.9亿元和193.6亿元。新京报资料图片

内地在港上市房企平均市值下降三成

在房地产行业市场进入下行周期的时候,上市房企整体市值也在持续下降。上市公司研究成果显示,2021年,沪深上市房地产公司市值均值为169.9亿元,同比下降10.8%;内地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市值均值为193.6亿元,同比下降32.9%。

整体市值下降的背后,是2021年房地产行业进入了“缩表出清”阶段(“缩表”即收缩资产负债表,“出清”即通过加快资产的优化配置等来实现供求平衡),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增速也进一步放缓。其中,上市公司研究成果显示,2021年,沪深上市公司总资产均值为2067.6亿元,增速均值为6.8%,较上年回落6.7个百分点;内地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总资产均值为2470.2亿元,同比增长均值为10.5%,较上年回落11.8个百分点。

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指出,沪深及内地在港上市房企总资产增速创近年新低。随着行业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前期保持高速发展的民企在放慢脚步,央企、地方国企则显现出了较强的持续经营能力。

此外,上市公司研究成果还显示,2021年,沪深上市房地产公司营收增速与上年持平,而内地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营收增速略有提升,但净利润增速创新低,“增收少增利”现象加剧。其中,沪深、内地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营业收入均值分别为316.6亿元、46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17.7%,增速分别较上年持平和增加2.0个百分点;净利润均值分别为17.3亿元、43.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1.6%、18.0%,同比增速较上年减少38.2个和19.2个百分点。对此,黄瑜表示,随着商品房销售增速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前期高地价、限房价等多重因素导致房企盈利能力持续下行。

不过,在金融监管下,上市房企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出现下调,一方面缩减债务规模,另一方面加大股东投入,补充公司净资产,有效降低了杠杆水平。

总体来看,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虽然房地产板块振荡下行,但是估值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房地产销售回暖,上市房企的市值有望进一步提升。”在他看来,聚焦产城融合的企业有较强产业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

上市物企市值及市盈率均回调

众所周知,近年来物业公司上市成为潮流。截至2022年5月13日,物业服务行业共有59家主板上市公司,其中55家在香港上市、4家在A股上市,另有6家已交表并在上市进程中。

据黄瑜介绍,港股物业服务板块总市值进入2021年之后维持高位,6月末突破万亿港元,但受外部环境、关联房地产企业压力传导和前期市场高热度引起的回调需求影响,随后一路下降至4464.9亿港元;市盈率也从年初的41.3倍,下降到13倍,但仍高于恒生指数9.1倍的整体水平。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总市值与2020年8月水平相当,而市盈率则回到2018年11月水平。

从目前来看,规模之争依然是主旋律。上市公司研究成果显示,截至2021年末,物业服务上市公司在管面积均值1.1亿平方米,同比增速44.3%;第三方拓展面积占在管面积平均达到了57.1%,较2020年增加10.3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高速扩张的管理规模助力物业服务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而融资又多用于市场收并购相关业务,以加快规模扩张,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研究成果显示,2021年,物业服务上市公司毛利润均值9.1亿元,同比增长44.1%;净利润均值4.5亿元,同比增长50.1%,其中以碧桂园服务、雅生活服务和华润万象生活最为亮眼,其净利润分别约为43.5亿元、25.7亿元和17.3亿元。

鉴于当前物业服务板块市盈率与2018年11月水平相当,但经营业绩已远超当初水平,黄瑜认为,资本市场表现背离板块基本面,其当前的过度反应孕育着未来价值向上回归的动因,随着外部环境逐渐好转,物业服务板块也有望进入估值修复周期。

新京报记者袁秀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