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上,虎年第一个交易日(2月7日),豆粕期货主力合约就遇涨停;现货市场上,国内各区域豆粕现货价格也较春节前上涨260-300元/吨。业内人士表示,进口大豆减产牵连国内豆粕身价走高,最为“受苦”的当属养殖企业。
豆粕大涨逻辑是什么
春节假期刚过,期货市场上的豆粕价格便创下历史新高。2月7日,豆粕主力合约开盘后直接涨停,报3636元/吨。而现货市场上,活跃在华东、华中、华南市场上的生猪、家禽、海鲜养殖企业也纷纷收到了饲料涨价通知。
业内人士表示,进口大豆价格上涨抬高了国内市场上的豆粕身价。根据中国汇易网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消费大豆11590万吨,自产大豆1759万吨,进口大豆9950万吨,约86%的大豆需求要依赖进口。
“大豆最大的用途就是压榨,大豆压榨的产品有两种:78.5%的豆粕,18.5%的豆油。”国内某种业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豆粕和豆油价格的上涨,将带动大豆价格的上涨;大豆因为天气原因造成的减产,也会造成豆粕和豆油价格的飙升。
大宗商品分析机构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分析师边婷婷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本次豆粕期货、现货行情均是受到南美大豆减产预期的影响。2月份,各机构对南美三国(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大豆产量预估较1月仍下调1000万吨左右。南美大豆产量不断下调之后,令市场买家将部分需求转向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大豆。美国大豆期货价格随之大涨,受此影响,国内低价售粮积极性稍显一般。但价格上涨后下游接受程度也一般,拿货积极性并不高。
2022年一季度,进口大豆数量减少或影响国内大豆、豆粕等相关产品的市场行情。边婷婷表示,预计一季度进口大豆到港量为2038.5万吨,而2021年一季度大豆的到港量为2118.89万吨,一季度大豆进口量同比有所减少,进口大豆到港量减少且价格或相对偏高,对春节后大豆行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养殖企业“雪上加霜”
“豆粕是在饲料中最大宗的植物蛋白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毫无疑问会带动整个植物蛋白原料的价格上涨,进而推动饲料成品料价格的上涨,最终传导至下游养殖成本的增加,令养殖利润进一步雪上加霜。”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分析师邹洪林表示:“以饲料环节占比最高的猪料为例,受2月7日国内豆粕现货价格较节前整体上涨260-300元/吨的影响,结合目前的其他原料价格和生猪出栏价,养殖利润亏损会扩大至240元/头。”
饲料成本上涨令亏损严重的养殖企业“雪上加霜”。养猪巨头牧原股份表示,公司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在55%左右。新希望表示,2021年生猪价格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同比下降约42%。同时因饲料原料价格连续上涨,国内豆粕现货价格也大幅上涨等因素,生猪养殖成本同比明显上升,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出现大幅亏损。
“玉米价格上涨后,养殖端对豆粕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开年豆粕价格就上涨,也令养殖企业有些慌张。”河南某猪企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在猪周期下行阶段,饲料价格上涨,养殖企业更需要大量的现金流,负债也会相应增加。现在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国内的小麦、大麦、菜粕等替代部分玉米、大豆。
豆粕价格走高趋势或难持续。“目前,豆粕现货价格急速上涨,供应紧张,这令本就养殖利润不佳的下游企业采购者较为谨慎。目前现货市场购销相对清淡,价格的上涨后需求尚未跟上,因此也限制了大豆的上涨幅度。春节后大豆价格或窄幅震荡调整的格局。春耕前期也就是3月份左右,农户的售粮意向也值得关注。”边婷婷说。
抓好生猪产能调节工作
2月7日,豆粕价格创新高。2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猪粮比价连续3周处于5∶1-6∶1,触发过度下跌二级预警。猪粮比价即生猪价格与饲料价格的比值,用于衡量养殖端利润,若猪粮比价进入一级预警区间,有关部门将视情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对此,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猪粮比价是作为启动冻猪肉收储、投放的指标,基于饲料成本在整个生猪生产成本结构中的比重相对固定的某个阶段,通过生猪价格与饲料价格比价,来衡量整个生猪养殖收益的变动。
朱增勇表示,预警发布的作用,一是为了稳定市场预期,二是引导生产和市场主体适度地调节整个生猪产能,防止生猪产能过快增长。同时,通过政策的支撑稳定、保障生猪的价格平稳回落,防止出现“由于养殖户对市场的恐慌性心理出现生猪产能过快下跌”的局面,防止后期的生猪生产再次大起大落。
后续,若生猪价格仍在低位,饲料成本或成牵动养猪行业利润的主要因素。一位农产品研究员对记者坦言,正常情况下,企业的管理成本占比较少,降幅有限,而饲养成本则占总成本的70%左右。当前多数企业都在通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来锁定采购原料的成本,再搭配日配粮技术的不断完善,调整配方比例,进一步降低饲料成本。但是,若后续饲料价格继续上涨,未来或有更多养殖企业因无法承担现金流压力,缩减产能或退出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