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流传一张《国际孤独等级表》,从低到高分为十级,一个人做手术被称为“最孤独”。但如今,即便是一个人去做手术,都不算很有“孤独感”。
因为孤独已成常态。
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其中“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占比超过25%。
由孤独、独居衍生出对衣食住行,以及陪伴的需求,在需求之上生长出许多商业机会,进而发展成新经济、新产业,被称为“孤独经济”。
“孤独经济”的力量不容小觑。“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写道。
孤独人群的背后,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按照民政部统计,国内单身成年人规模超过2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人独居。以单身成年人的一半作为市场基数,按月人均消费3000元计算,市场规模也超过3000亿元。
摆脱孤独的方式:买买买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新一线城市崛起。无数小镇青年离开家乡奔赴远方,为更好的生活而拼搏。
比如深圳,是很多年轻人选择的目的地之一。“来了就是深圳人”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5.36%,比全国平均低13.34个百分点,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
在深圳,无论你是想吃乳鸽、北京烤鸭还是湘菜、川菜,西北菜,甚至国外菜系,都能得到满足。甚至这些天南地北的菜系还会出现在同一个商圈。
在这座城市里,一个人打拼,实在太正常。
于是在写字楼里、奶茶店里、餐厅里、街角处,随处可见孤独的身影。他们一个人工作、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娱乐,最初是无何奈何的选择,渐渐成为习惯。
在深圳的年轻人,只是众多城市年轻人的缩影。在当代社会,孤独已经成为常态。
脉脉数据研究院曾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孤独感调查,有近61.47%的人平时会感到孤独。感到孤独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背井离乡。
一个人吃饭不愿外出,更希望食物能直接送到家里;不得已外出吃饭,也希望能单独一个桌子、一个锅,避免与陌生人同桌的尴尬;不愿出门社交,能在手机交友最好;不愿出门购物,希望在手机上就能逛遍世界。
孤独人群的生活需求出现变化,消费心理也在变化。
平日网购要凑单用掉2元优惠券,但因为无聊,会为手游氪金;对商家套路了然于心,绝不上当,也会支付不菲的会员费,加入跑步社群;心知肚明网络的虚拟,还是忍不住为喜欢的主播打赏……
脉脉数据研究院发现,有57.69%的孤独人群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产生消费;不确定是否会产生消费、具体情况具体看的,占26.63%。有的人把钱用于打游戏,有的人热衷于购物,有的人化孤独为食欲,或者给主播打赏——因为得到了陪伴的感觉。
脉脉联合创始人吴晓晶说:“挣着不多不少的工资,刷着几千块钱的手机,扎根时快时慢的网络,人们希望有各种方式去排解孤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买买买。”
催生“孤独经济”
商家发现了孤独人群的秘密。
“孤独”带来的需求成为新的商业密码。阿里研究院数据显示,95后、00后人群当中,一个人看电影的比例高达54%,一个人叫外卖的比例达到了33%。根据这些数据,电商平台开始推一人食、一人租、一人旅行、一人火锅以及迷你小家电、自助唱吧等。
例如一人食。在美食平台,餐厅专门推出单人餐选项,价格低至1元以下,且无上限。品类丰富,从米粉面、汤品到甜品、饮料,都应有尽有。
被称为“大众狂欢”的火锅,推出了单人小锅模式;寿司店也有了转盘寿司,成为单人自助模式。在用餐服务上,商家也费尽心思。比如为独自就餐者的对面位子放一个玩具熊,“陪着”顾客吃饭;为客人提供单独的小隔间、加菜按铃,全程不受他人打扰。
孤独产生的娱乐需求,也催生了新的经济。
宠物成为孤独人群的心灵伴侣。《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整个城镇犬猫市场的规模达到2490亿,同比增长20.6%,比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8个百分点。46.7%的宠物主月收入在4000-9999元,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宠物主达到34.9%,超过了1/3。
宠物消费规模持续扩张的背后是孤独人群的规模增长和经济水平提升下对宠物投入的增加。由宠物延伸出的宠物食品与宠物医疗,已经分别出现好几家上市企业。比如专做宠物食品的中宠股份和佩蒂股份,还有专攻宠物医疗的瑞普生物。
当孤独成为常态,这不止是一种心情,而成为一种群体行为特征。满足孤独者的需要,不只是人性关怀,而是未来商业发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