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信息全流程共享
“在这里就能显示病人的信息,包括病历、检查报告、用药记录等都能实时调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医务处处长马丽向记者展示了平台界面。平台启用后,患者在平台覆盖医疗机构内的就诊信息会自动录入,构成一条就诊信息链。
就诊信息链是怎样运作的呢?马丽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患者在潞城卫生服务中心做了检查,负责医生在查看结果时认为情况严重,通过平台向胸科医院的专家寻求意见和治疗方案。“如果专家认为患者情况应当转诊治疗,那么当患者来到胸科医院挂号后,医生就能直接看到他在潞城卫生服务中心相关报告,直接进行下一步治疗过程。”
对就诊信息向前追溯,只是平台功能的一部分。假如患者入院后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转回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恢复,中心就能直接查看医院的结果,省去了患者自己描述病情的麻烦。同时,医院还能通过平台关注他的恢复。如果出现术后慢性病病情变化等情况可以及时进行联系。马丽介绍,就诊信息链串联起了患者的就诊前后,进而覆盖患者更长时间内的健康状况,为短期和长期治疗的开展提供支持。
“有了平台,当前看诊的医生就能直接查阅之前医生的诊断结果,让不同医生完成跨时空的看诊交接。”马丽说。
突破医疗信息壁垒
目前,通州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共覆盖了通州区5家区级医院、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家市属驻区医院(北京胸科医院)。要将区域内患者的医疗信息进行归纳,提取有效信息供医务工作者使用,需要平台具有相应的处理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将通州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造成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的数据中枢。平台不仅能容纳数据,还能对数据进行大数据整理和筛选。”区卫健委副主任李猛告诉记者,大数据筛选主要分为两部分。对于患者个人来说,大数据能够帮助甄别医疗信息中的重点,将主要信息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给看诊医生,防止出现信息冗余,影响看诊效率的情况。
另一方面,大数据处理还将为区域卫生健康决策提供智慧化参考。通过对大量医疗数据的分析,卫生部门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区域内居民的健康状况、疾病谱分布以及医疗资源的利用情况,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医疗卫生政策和规划。李猛说:“以疾控方面为例,通过平台对区域内居民近期内患病种类的统计,疾控部门就能更早注意到疾病的流行趋势,从而提前采取防控措施,遏制疾病的传播。”
探索信息医疗在路上
通州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经正式上线,居民在近期的就诊中或许已经完成了自己医疗信息的自动录入。但想要一次性全方位地实现信息医疗覆盖在实践上并不容易。
副中心近年来迎来了众多优质医疗资源落地,从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到近期即将开诊的北京安贞医院,去市属医院看病,正在成为副中心居民医疗的新选择。考虑到这一情况,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建设中预留了支持驻区医院接入的端口,为未来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的区域医疗中心做好了准备。
在数据处理上,平台也已做了相应准备,将在保障基础功能的前提下,对哪些信息要重视,哪些数值要设立预警机制进行总结,探寻高效数据处理方案。依托平台,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检测、分析、预警三方面加强管理,提高区域公共卫生质量。
同时,平台的建立也将推进区域内医疗机构检测的互通互认,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减少需要重复检测的项目,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
据悉,通州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是通州区政府关注民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平台成功汇聚了全区的医疗数据,实现了数据共享上的突破。未来,通州区将通过有效利用平台,为居民带来便利,提升区域内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平台也将根据需求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为通州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