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仇兆燕
被誉为“国民小吃”的沙县小吃,遍布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在外经营小吃人员多达5.9万。虽然招牌响亮、生意红火,但是由于沙县小吃大多为“夫妻店”,财务处理不规范,难以提供有效的收入证明、资金流水等材料,无法满足银行传统信贷模式要求。因此,作为新市民的他们,在享受金融服务时面临现实障碍。
8月11日,福建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丛林在“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该局将进城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作为普惠金融重点支持对象,出台金融服务新市民综合行动方案,引导银行保险机构通过金融创新解决新市民普遍存在的抵质押品不足、信息不对称、保险触达率低等问题,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性。
(相关资料图)
创新业务模式解决贷款难题
“很多新市民群体存在可抵押资产在输出地,而贷款需求在输入地的情况,导致他们面临抵押物空间错配、信用不足的困境。”丛林表示,针对这一问题,福建银保监局从输入地和输出地双向发力,创新探索“城乡联合贷”。
该业务采取输入地机构为主办行、输出地机构为协办行的方式。“主办行牵头开展贷前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协办行协助办理背景调查、抵质押登记和风险处置,主办行与协办行分工协作、分享收益、分担风险模式。”丛林介绍,目前福建辖区部分机构已落地这一模式,比如,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的“新市民贷”已累计授信8.1亿元。
依托供应链服务产业集群
传统乡土观念往往使得新市民在输入地呈现出一定的产业聚集性,大量的信息交互集中在群体内部。福建三明沙县农民外出形成的“沙县小吃经营群体”、福州永泰县和龙岩上杭县等地农民外出形成的“建筑产业工人群体”都是典型代表。
丛林介绍,针对这一特点,福建银保监局推动银行机构与输出地政府合作,选择产业链条清晰的行业,搭建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新市民“集中上网”,建立产业集群经济活动“数据库”,推动形成集群产业线上交易“数据流”“信息流”,银行机构配套提供“供应链+订单”“供应链+流水”等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了新市民就业、创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做大做强相关产业规模。
丛林以“沙县小吃”为例作了进一步介绍:“依托沙县小吃全国配送中央厨房,福建银保监局推动建立全国性数字化平台,银行机构根据‘物资流’‘现金流’推出‘线上集合贷’,配套创建‘新市民远程金融服务中心’,提供远程调查、电子签约等服务,帮助沙县小吃的经营者们实现‘在他乡也可获贷’。”
多角度发力提升保险触达率
针对保险触达率低的问题,福建银保监局从覆盖面、契合度、便捷性多角度发力。
丛林介绍,覆盖面上,福建银保监局指导推出“八闽保”“惠闽宝”等保费低廉、不限年龄的定制型普惠医疗保险,部分产品不与户籍挂钩。目前上述产品累计覆盖全省243.8万人次,赔付支出4487万元。
在契合度上,福建银保监局针对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市民集聚群体,指导推出“安业保”“骑手保”等意外伤害险和医疗险,创新“按日投保、随工随投”的灵活投保方式,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在便捷性上,针对新市民异地业务办理难问题,福建银保监局推动实现保险客户信息修改、缴费账户更改、生存金领取、理赔报案等业务线上办理,同时提供事故地机构上门查勘等服务。
丛林透露,目前福建银保监局还在联合多个部门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推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用好金融工具,进一步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十年努力成绩卓著
此外,在本次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十年来,福建银保监局着力推动建设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促进福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福建累计引进31家银行保险机构,银行机构乡镇覆盖率、保险服务行政村覆盖率均达到100%。十年来,福建银行业总资产增长了2.8倍,迈上十万亿元新台阶,保险业总资产增长了2.9倍,保险密度由1162元/人上升至3091元/人。
十年来,福建银行业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3.5%,保险业赔付支出年均增长13%。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26%和19%;2022年,制造业贷款增速25.8%,创下近年最高水平;大病保险和职工补充医疗保险覆盖3300余万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204万人;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十年前的545亿元增长至137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