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很多投资者不敢打开自己的银行APP。以往,他们投资的稳健理财,每天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在稳定增长。最常见的,就是每天涨0.01%。

但这些天,理财收益率连续出现负增长,有的不仅抹平了之前的收益,甚至还开始亏本金。在这样的局面下,很多银行已经开始向投资者道歉或解释情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们都有疑问,不是稳健理财低风险吗?怎么就亏了呢?

低风险,不是没有风险。这些理财之所以连续亏钱,都是因为两个字——债券。

债券很常见,政府和企业有时候需要用钱,都会发债,也就是国债、企业债等等。债券到期后,会给购买债券的人一定利息,这也就是债券的票面利率。

债券本质上,是借钱,票面利率说白了,就是资金使用的固有成本。当市场上钱少时,新发的债券给的利息就多,市场上不缺钱时,自然利息就会低一些。但票面利率是固定的,说到期给你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当然,购买债券后,很多投资者不会一直拿着等到期。当他们需要资金时,会把债券转让出去变现。有买有卖,就出现了债券的二级市场。但二级市场债券的价格,会一直波动。

现在我们来看一种情况:你有一张1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是固定的3%,也就是说债券到期后能拿到3%的利息。这个时候,如果在市场上“借钱”的利率是2%,那么大家都愿意把钱给你,也就是买你的债券,因为把钱借给你可以多赚1%利息。但是等到有一天,市场上钱变少了,想要借钱需要付出更多的利息,于是“借钱”的利率上涨了,比如新发行的债券票面利率达到了4%,或者把钱存到银行能赚3.5%,那么大家肯定都去买利率更高的新发债券或者其他金融产品了。

这个时候你怎么办?票面利率是固定的3%,改不了,只能换种思路——把这个债券价格从100元降到98。这样一来,大家花98元买,到期拿的是100元本金(票面价值不变),还能另加3%利息,算下来收益率有5%,比4%划算,肯定有人买了。但此时,债券价格就产生了下跌,此前投资这只债券的人,就亏了。

回到这次债券价格的下跌,正是因为市场缺钱了,市场利率上涨明显。短时间内,一系列因素叠加——先是房地产政策利好,经济重振明显,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增大,但人民银行近期收缩了流动性,减少了资金供给,所以市场上的钱又变少了,这就让“借钱”的成本变高了,于是市场利率就涨了。比如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从上月初的1.386%,一度走高达到了1.936%,涨幅不小。

在这种情况下,把钱借给收益更高的一方,显然是资金的必然选择。比如新发债券的利率变高,大量存量债券的价格只能打折。于是,主要投资债券的债券基金,就开始先行下跌。而作为债券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资金来源之一,银行R1、R2风险评级的理财产品,其实很多配置的都是债券,那也就无法避免紧随其后了。

此时,又出现了另一个原因,就是连锁反应。由于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相应出现了较大波动,投资者们有些慌乱,开始集中性地抛售、赎回,那么机构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卖出债券应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情的下跌。

债券下跌—基金和理财净值回撤—投资者赎回—机构割肉应对赎回—债券继续下跌……这样的连锁反应又引起了循环作用,加剧了债市的波动。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股市和债市的“跷跷板”效应。此前股票市场萎靡不振,投资者偏向“防守”风格,部分资金为避险流向债券类资产。而在股市回暖后,叠加市场对经济前景预期更加乐观,更多的资金离开了债市流入了股市,这也造成了债市的供血不足。

总结一下,市场利率上涨、下跌引发连锁反应、股票市场的抽血,就是这次债市大跌的原因。可明白了原因,很多人还是很慌张,现在该怎么办?

如果短期内需要用钱,那么赎回可能是唯一的办法,毕竟短期内债市想“牛”起来还是有些难度。但如果目前不急着用钱,可以再试着等一等,不着急赎回。因为从历史数据来看,把时间维度拉长,债券基金收益率还是震荡向上的,理财的下跌可能也不会太久,未来很可能还会涨回去。

当然,这次债市大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些积极意义,那就是能让更多投资者意识到,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都是有可能亏损的。

实际上,虽然现在银行理财已经不允许“刚兑”,但很多理财产品,都会在销售页面展示业绩比较基准、成立以来收益、近一年收益等,让投资者产生一种错觉——根本不会亏。

这样的错觉也出现在债券基金。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很多年轻投资者把这一产品当做银行理财的替代品,天天赚一点,直呼“真香”。这样的替代本无可厚非,但大多数人可能没想到,债市不可能只涨不跌。

市场平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一碰到市场大波动,这种不合理的预期,就难免一地鸡毛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