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来了!
人民银行网站11月25日消息,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
要点一: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什么?
(资料图片)
谈及此次降准的目的,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可以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
人民银行强调,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支持实体经济,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要点二:释放多少资金?
此次降准释放多少资金?上述有关负责人表示,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要点三:可起到哪些效果?
机构人士和业内专家分析,此次降准可从多方面产生积极效果,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扩大信贷投放,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据统计,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共有120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到期量大且比较集中。此外,2023年春节在1月,比往年更加靠前。临近年末,监管考核、春节长假、明年初税期高峰等时点性影响因素可能形成叠加,增加岁末年初流动性波动风险。此次降准一次性释放出大量长期限流动性,有助于提升流动性总量,充分满足金融机构对长期限资金需求,稳定市场预期。
事实上,2021年12月,人民银行就曾动用准备金工具以对冲MLF到期等因素造成的流动性波动,统筹做好2021年和2022年两年的宏观政策衔接。
二是支持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
10月金融数据显示社会有效融资需求仍待提振,货币信贷政策需进一步加力。降准释放出大量长期限资金,可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和融资支持。
每年年初不少商业银行会铆足干劲冲刺“信贷”开门红,以期实现早投放、早收益,此时降准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保持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三是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当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是货币信贷政策稳增长的重要发力点之一。降准释放的是长期低成本资金,可通过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改善资金供求关系,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的方式,推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
11月新近公布的LPR并未变动,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面对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压力,继续下调LPR报价有利于降低负债成本的举措显现更大效果。业内专家表示,通过降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银行的负债端成本,从而引导LPR继续下行。
四是护航地方债早发早用。
近期部分地方财政部门披露,财政部已提前下达2023年部分新增政府债务限额。通过降准释放大额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助于地方债平稳有序发行,进而发挥政府债券资金的投资拉动作用。
综合分析,此次降准既有必要性,也有合理性,时机选择也比较合适,有助于起到“一石多鸟”的政策效果。
要点四:对市场有何影响?
降准一次性释放出大量流动性,对股票、债券等大类资产具有普惠效应。
对股市:
通常情况下,降准可以从估值、盈利、风险偏好三角度,对股票等风险资产构成利好。
“降准表明逆周期政策在持续发力,有助于市场形成持续推进宽信用的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
市场人士表示,降准为股市带来了流动性,为投资人带来了信心。同时,维持一定的流动性投放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
从历史上看,对货币政策及流动性敏感的地产、金融等行业板块或是主要受益者。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了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宣布降准后次日A股的走势。
对债市: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形势下,应区分看待降准对短期和中长期债券市场走势的影响。
短期而言,降准释放出大额低成本流动性,增加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会推动市场利率下行,相应也有望带动债券市场利率走低、价格上涨;从中长期看,降准的根本目的在于宽信用、稳经济,随着信用扩张、经济回稳向上,目前已经处于较低水平的债券市场利率可能逐步迎来筑底回升的过程。
对楼市:
降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作用。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降准会对房贷、房价、市场预期等方面产生影响,改善市场悲观情绪,有利于提振购买力,对后续房地产市场交易形成较好支撑作用,进而带动市场交易上升。
编辑:李若愚 亚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