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博大V“滤镜粉碎机”的一则视频,揭开部分电商水果卖家的草莓调包术。商家宣称售卖的是“丹东草莓”,实则以分仓发货的名义由江苏草莓代销商组织货源代发,电商水果卖家的一款山寨“丹东99牛奶大草莓”甚至冲到了台草莓热销榜第二名。江苏草莓成本只有丹东草莓的一半,售价却与正品持,形成巨大的利差。丹东草莓主产区、丹东市下属东港市政府有关部门表示,将对冒充丹东草莓、东港草莓销售的违法行为将采取法律措施进行维权。

线上生鲜农产品销售中,名优果品遭遇品牌保护困境,并非丹东草莓一家。 据新京报报道,有网友反映购买的陕西洛川苹果是从山东发货,也有网友称其购买的赣南脐橙是从湖北发货。一些线上经销商号称是全国多仓发货,对于草莓这样保存要求非常高的水果来说,先把丹东草莓发到江苏,再从江苏转发到全国各地,推高成本增加风险,显然并非理选择。江苏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但线上仍有“丹东草莓”多仓发货。

年来,随着地标产品身价的提升,地标产品合法权益屡被侵犯。很多消费者也搞不清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产品这些名号之间的区别,于是给了不法商家巨大的操作空间来模糊概念、以次充好、移花接木。比如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因为“洗澡蟹”太多,被逼得又是上安全扣又是喷防伪码,每年当地的产业协会还要开发布会以正视听……这些举动有一些收效,但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依然对吃到嘴里的螃蟹心生疑虑。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有个困惑,既然其他水域的螃蟹、其他产地的草莓并不难吃,为什么这些地方不给自己打个标,创出品牌名气,挺直腰杆站着把钱挣了呢?非要披上一张画皮,做这些鬼蜮伎俩,最终被曝光法办,害人害己?

回答这个问题也简单,天下熙熙,还是利益驱动。毕竟做李鬼是不用练出一身本事就可以靠着李逵的名气赚得盆满钵满的。本来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是帮助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也是提升消费水扩大内需的增长点。当地一本好经却被一些歪嘴和尚念得荒腔走板,反而对名特优产品的美誉度、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信任度构成了威胁。打官司索赔,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李逵们来说,都意味着高昂的维权成本和与之不匹配的收益。

草莓造假风波值得深思:全国那么多名特优产品遭遇李鬼,难道都要靠微博大V发视频,当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吗?市场监管部门应该以丹东草莓为契机,更加重视对名特优产品的知识产权、商标权的有效保护,强化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只有走出地标产品的保护困局,才能增强这些产品的品牌价值,一方面帮助乡村振兴,一方面拉动市场,更重要的,是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北京晚报 记者张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