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过去几年,中关村软件园作为我国引领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始终秉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思路,充分聚合人才和科技优势,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体系创新、生态创新,打造出一套充分释放人才科技创新动能的高效产学研融合转化机制,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育、产业驱动、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器”。
让科技“原创力”加速迸发
中关村软件园先后落地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拥有20余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涌现出了“知识增强的跨模态语义理解关键技术及应用”、“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量子通信系统”等颠覆性技术成果,成长出了数字绿土、中科汇联、天云融创等9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
围绕项目创新源头,中关村软件园一方面通过金种子培训、对接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创新大赛等方式加强社会创新项目的资源积累;另一方面汇聚科研院所和高校重大科技成果资源,不断强化与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聚焦原始创新,独创“高校师徒创业+校企协同研发+成果转化对接”的产学研协同新模式,打通创新项目资源的汇聚通道。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资源积累和转化,构建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特色的项目培育体系,并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带动创新项目或重大项目的转化与落地。
依托“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等双创平台,中关村软件园汇聚前沿科技成果、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和优秀人才,形成了成果池、项目池、人才池、资源池;同时,通过重点孵化、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对接等活动,持续挖掘产学研成果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更多优质创业项目在京落地。目前已筛选出优质项目5000余项,支持西人马科技、星网测通、圣威特、赋乐科技等硬科技项目在北京落地。
园区关注硬科技创新,构建“孵化加速+投资驱动+场景开放”的创新孵化体系,探索出“赛、会、营、孵、投”联动的特色孵化模式,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目前,园区正在加快培育“耐心资本”,构建多元投资体系,探索基金投资和认股权试点,激发早期投资活力。产业投资已覆盖种子期、天使期、成长期及Pre-IPO阶段,累计签署逾百份认股权,与百余家创新创业企业建立了认股权纽带。
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成立20余年以来,中关村软件园坚持创新资源配置市场化平台定位,充分发挥连接器、转换器和放大器的作用,汇聚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创新资源,积极推动布链、引链、延链、强链,多措并举,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形成了产学研融通、大中小融合的信息科技产业集群。
作为中关村软件园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为众多科技人才和初创科技企业提供产业化便利、落地多项产学研转化成果的同时,中关村软件园产学研融合体系也在不断进化,目前已经建立起覆盖IT服务、人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服务、政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服务于一体的立体创新转化生态服务体系。
为帮助创业团队深度对接大企业资源,中关村软件园以“中关村创新领航者计划”、中关村金种子企业实训营、“Z计划”双创加速营等特色孵化服务为牵引,通过创业实训、生态对接、项目对接、技术联动、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助推优质项目快速成长。
中关村软件园充分发挥“创新驱动试验田”的使命担当,通过产学研创新服务体系的不断迭代升级,发挥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是产学研高效融合新高地的中关村软件园,或将在未来释放更大的创新引领作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