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常青
张伟真的太忙了。和他约时间采访,约了两次,终于见到他,还没开口说话,先听他接了10分钟电话。采访了不到半小时,他就要忙着去汇报交流,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便头也不回地出去了。
在张伟的办公室里,有一小摞笔记本,三个月为周期,记录了京台智慧高速的“成长历程”,满满当当,有字有图还有简笔画。听说他是熬夜加班的“高能”选手,打着吊瓶看方案的事也曾有发生。
我和吕新建认识好几年了。他一直是个脾气火爆的工程人,性格直爽,说话大声,很多工人“怕”他,但也都知道他一心想把活儿干好。京台智慧高速通车后,他就住进了医院,听说扁桃体肿得像核桃一样。
李涛相对平和很多。但京台智慧高速施工中他也崩溃了好几次。快通车前,李涛半夜接到了一通电话,负责机电设备的伙伴因为连通率上不去崩溃痛哭,他在另一头陪着一起难受。但哭完了,还得继续开会,继续干活。
李耀华是个漂亮的姑娘。定好闹钟,凌晨3点跑出去找打印店,6点卡点去单位,她没有抱怨,只想着这上千页的报告别印错和漏页。她笑着说:“我见过太多次凌晨3点的济南了。”
回想采访的整个过程,感动的都是听到的“小事”——这些让人感动,催人奋进的“小事”。就像李涛说的,创新是很难的,但即便难仍要一路向前。
这,大概就是向未来的魅力!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