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放开落户限制,实施人才落户“零门槛”;开启引才“全天候”申报,组建武汉人才集团;实施“学子留汉”工程,为万余名留汉大学生提供优惠租赁房……
人才,一直是武汉的创新“密码”。眼下,为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武汉正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打造八方英才慕名而来、纷至沓来、近悦远来的逐梦之城、圆梦之地。
上周,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正式开园运营。截至目前,武汉已实现连续5年人才净流入,人才资源总量达285.7万人。
“不拼资金拼环境”
青创园“拎包入住”帮初创企业省成本
“入驻当天就能开展研发工作,完全实现了‘拎包入住’。”2月16日,从巴黎第六大学回汉自主创业的熊鹏航回忆说,“第一次来到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时,我被这里的条件‘震撼了’。”
32岁的熊鹏航是武汉灏存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该公司专门从事穿戴型手势识别和全身动态捕捉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是首批入驻青创园的企业之一。园区把孵化中心最大一间办公室腾出来给其搞研发,面积达数百平方米。
“要知道,租房、装修成本也是初创企业一笔不小的费用负担。”熊鹏航说,青创园实行的低租金模式为初创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我以前在深圳南山区看到过的‘共享会议室’,这里也有,可以直接在微信上预约,到点刷码入场,创业洽谈室、公共服务窗口、休闲区等一应俱全。”
熊鹏航对未来充满期待:“进来的公司基本上都与人工智能相关,很容易形成集群。年轻人思想活跃、氛围轻松,一起探讨新技术,一起合作,更好地抱团发展。”
2月15日,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正式开园运营。截至目前,园内已引入32家企业。未来5年,力争培育市场主体1万家。
“青创园不仅是空间形式,更是功能载体。我们‘不拼资金拼环境’,把人才‘痛点’作为工作着力点,为青年创新创业就业发展全过程提供全链条服务。”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负责人常学武介绍,园区为入驻企业或创业团队提供了“一条龙”孵化服务,包括工商注册、法务咨询、政策扶持、项目指导、人才招聘等,还提供创业孵化、就业见习、成果转化、交流展示的创新创业服务空间和基地,为广大青年来汉留汉创新创业、就业兴业提供贴心体验。
“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
创业训练营帮青年创业者“从头再来”
“从头再来没啥的。”今年26岁的赵昕经历了两次创业,现在是武汉一家影视后期制作公司的老板。
2018年毕业后,赵昕进入武汉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工作半年后,他选择自主创业。一年后,因为社会经验和公司管理经验不足,他的第一次创业失败。
后来,经过创业伙伴们推荐,赵昕开始积极参加武汉市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路演”、创业训练营活动,获得政策辅导、资源对接等一系列支持。两年后,他再次创业,公司主要以短视频和中视频为核心业务,目前发展势头不错。
10多年前,媒体报道光谷“海归”博士创业惜败的消息。当时的东湖高新区负责人这样回应:光谷的创业文化就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风险与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矢志不渝地开拓创新。
如今,不仅在光谷,武汉全市上下正在营造一种“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的“宽”环境,尊重任何一位创业者的梦想。
早在2015年,武汉就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提出在武汉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毕业5年内)可无抵押获取单笔10万元无息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为2年。
上述文件中写道,武汉高校毕业生创业失败的,经担保机构、经办银行上门核查证实无力偿还的,则启动追偿机制,追偿额度为本金的1/10,即1万元,余下的损失由财政经费代偿。贷款人完成追偿的则不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较快,但普遍具有轻资产的特点,使其贷款时很难拿出相应的抵押物。“这项举措正是鼓励和支持各种新想法、新尝试、新发现、新发明的体现,让人才创业失败后仍有尊严、有保障、有机会。”
武汉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如今政策不断更新,但“宽容失败”、给予人才项目“生长周期”的宽松原则一直没变。目的就是为创业创新者摘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紧箍”,给他们吃下“定心丸”。
“在这里能干出一番事业更重要”
越来越多头部企业吸引“新市民”涌入
上周三,从武汉大学硕士毕业、创建芥末影视文化传播(武汉)有限公司的田野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这一次下定决心离开杭州,回武汉啦!”
“在哪里能干出一番事业更重要。”谈及自己为何选择武汉时,田野说,“武汉是‘设计之都’,我期待在这座城市追逐梦想。”
“我们为什么选择武汉?”眺望着1000多平方米的工程研发中心,“武汉英才”、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何大平说,“因为这里有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何大平团队致力于导热石墨烯膜的研发,能有效解决5G产品更高热通量的问题。何大平2017年回汉组建团队,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不断吸纳这一领域顶尖人才来汉、留汉。
“留下来,就是因为能干事。”何大平说,“这些年,我看到了武汉的变化,更看到了一种‘干成事’的可能性,可以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近几年,人才回流武汉已逐渐成为新趋势。截至2021年8月底的猎聘大数据显示,从深圳、上海、北京回流武汉的人才最多,占比分别为14.42%、13.18%、11.29%。
“先筑巢、再引凤,让人人尽展其才”已成为武汉吸引人才的“法宝”之一。小米、华为、科大讯飞、小鹏汽车、霍尼韦尔等头部企业纷纷“重仓”武汉;三峡集团、中国电建装备集团等企业总部来到武汉;“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积能成势……
“‘海纳百川’是武汉城市性格,是这座城市活力的最好注脚。”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罗知认为,武汉宜居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头部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成为“新市民”不断涌入的原因。“未来,武汉应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打破条条框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激发创新创业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