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清远高新区一直深知“人才强区”的迫切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打好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组合拳”,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入珠融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2022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下发的《关于通报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的通知》中,清远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实现新跨越,跃至第88位,连续3年进入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争先进位”的成绩进一步印证了“人才强区”战略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相关资料图)

政策特色化

党管人才 增强人才政策牵引

2005年,汤汉良从广州来到清远,准备为自己的汽车涂料制造企业做产业转移,却被清远高新区这片热土创新创业的朝气和激情所吸引,于是创立了华南863,一步步将其打造为粤东西北首家综合性民营科技园区,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在清远落地。

在清远生活10多年,现任华南863科技创新园、浩宇科技负责人的汤汉良见证了清远高新区的成长。尤其在人才建设方面,他先后参与了清远的人才驿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包括正在谋划的人才港建设。在他看来,为了在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抢得先机,高新区已使出浑身解数。尤其是重点为优秀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打造的激励举措,更能看出高新区求贤若渴和海纳百川之心。

如在扩大人才政策面方面,出台《清远高新区激励优秀青年人才创业就业试行办法》,明确每年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青年人才到高新区创业就业,激励措施涵盖购房补贴、生活补助、学历教育扶持等方面;出台《清远高新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试行)》,通过对区内生物医药产业开展资金补助,推动辖区医药行业人才引进与培育;制定《清远高新区“十四五”人才战略规划》,明确全区人才发展指引……

同时,清远高新区充分发挥国家、广东省、清远市政策的叠加效应,让企业享受到更多的政策奖补,增强政策对各类人才资源的吸聚力。

一方面,全力争取国家、省、市政策红利,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善于组织科研团队、能够统筹要素配置、掌握核心技术成果的“高精尖缺”人才;严格执行省“扬帆计划”项目——清远市新型高性能材料产业人才振兴计划,以及清远市“起航计划”人才项目,为企业发展争取省、市专项资金支持,为人才发展构筑新高地。

另一方面,在市“黄金十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出台并兑现了“产业十条”“科技十六条”等系列政策;制定《人才创业项目评审实施办法》,按期拨付人才专项资金、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专利奖励等,在知识产权、人才团队、科技项目方面的奖补力度领先粤东西北地区;出台《清远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施细则》,进一步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分站实体化运作。

政策的落地见效,离不开强有力的执行推动。清远高新区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工委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企业积极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区两委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坚持管宏观、管协调、管政策、管服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综合服务能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用人主体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开发,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体系,共同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落实人才走访调研常态化。清远高新区领导干部定期带队走访辖区企业开展调研,慰问高层次人才,召开人才座谈会,切实解决企业用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人才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生活配套等后顾之忧,确保人才安心工作,为推动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撑。

服务人性化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培育人才成长土壤

如果说好的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那么服务的质量则是决定人才去留的重要考量因素。

清远高新区深知,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在硬环境、财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软”服务进行弥补。

清远高新区坚持“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服务理念,全力做好企业人才服务工作,营造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厚植人才成长的土壤,打造最懂企业、最懂人才的政府,给企业和人才发展提供最好的服务。

一方面,协调省、市人社部门下放相关职能,将服务窗口前移至园区,开设专门服务窗口,为园区企业和人才提供一站式劳动关系服务。

另一方面,高位推进省市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以创建省市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成立和谐劳动关系协会,整合市、区两级人才资源相关审批与服务,打造一门式一网式综合服务。

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清远高新区努力探索经济功能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方法、新路径,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力推进高新区劳动合同签订率、工资正常发放率、员工投保率3个100%。

事实上,清远高新区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还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清远智慧人才超市,这是高新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个“得意之举”。

2021年,清远高新区借创建省市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之机,依托区属国有公司创新打造了清远智慧人才超市,并同步开发推广了全省首家电子劳动合同信息化服务平台。

清远智慧人才超市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人才引进、技能型人才推荐、专业培训、学历认证、职称申报、成果转化、营销推广、校企合作等“一站式”服务。同时,清远智慧人才超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搭建共享员工服务体系,实现人才与清远高新区企业供求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题。

而随着企业和人才常态化沟通的需求增加,“超市”的作用愈发重要:开展企业用人需求调查,开展园区企业薪酬调查,建立企业、社会和个人相适应的薪酬体系,加强劳动用工检查……

目前,清远智慧人才超市和搭建数字劳动服务平台,已成为清远高新区创建省市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实验区的重要平台和核心抓手,也是高新区打好人才服务“组合拳”,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引导各类人才扎根的重要手段。

此外,清远高新区还建成“智汇高新”高端人才服务系统,搭建“高新区直聘”平台,逐步实现人才队伍的精准管理、在线服务;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清单制”“帮办制”服务,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两个清单”“四个帮办”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即服务清单、政策清单;引进落户、创办企业、人才政策兑现、社保医疗教育等服务);针对区内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重点培养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多管齐下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切实做到“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优厚的待遇留人”。

下一步,清远高新区将围绕党建引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一条主线”,实施主导产业和谐发展行动、协会提升和谐劳动关系行动“两大抓手”,搭建数字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清远智慧人才超市、政企互通服务信息化平台“三大平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劳动关系激励约束机制、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四项机制”,打造党建引领示范、协调员培训示范、人才引育示范、人文关怀示范、营商环境优化“五大品牌”等工作,力争将高新区打造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和谐劳动关系的龙头标杆和全省和谐劳动关系的示范区,以此营造聚才环境,打造优秀人才流入“洼地”。

平台多样化

产学研协同育人 激发双创活力

2022年10月25日,清远高新区(省职教城)青年创新创业和产业人才引育服务基地(即高新区“凤翔谷”)建成揭牌。这是高新区探索产学研模式,常态化组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对接合作的又一创新之举。

清远高新区“凤翔谷”以省职教城各高校为切入点,重点围绕“5+1”主导产业人才需求,以“1+N”(“1”指职教城平台总部众创空间,“N”指省职教城各高校双创服务基地)思路布局,打造“校地产教融合基地”。

该平台将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校内建设人才孵化基地、学生到企业实习培训等方式,传达清远高新区企业的需求的同时,也让学校师生及时了解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支撑等情况,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打通“校政企行”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其实,探索产学研模式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清远高新区早有“试水”。

对于“引育留用”人,清远高新区坚持“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策略,不断与省内外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对接,借外力、引“活水”、强筋骨。而校地平台共建正是这种“借力”的具体尝试,也是高新区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

清远天之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是这几年清远高新区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建校地平台的成果之一。

清远天之衡量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定说,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这个平台,项目团队通过技术入股成立了企业。目前,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量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量子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自主研发了中国首台套量子微波测量系统。

其中,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院长、师大瑞利光电科技(清远)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同生,借助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这一平台,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FRET光学纳米显微镜。据悉,这台FRET显微镜现在国产化的程度已经达到90%,主要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医学方面的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只是清远高新区探索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一个例子。近年来,高新区联姻省内外知名高校,探索校地合作共建模式,如建立中山大学清远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华工清远高新区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清远广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载体,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教资源,推动更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高新区落地开花。

作为清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清远高新区肩负着打造粤北地区最具活力的双创生态圈重任,但仅凭校地合作共建的载体,并不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为此,高新区积极搭建多样化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满足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资源。

比如,建成和完善聚航研究院、佳致研究院、中科量子研究院、容大生物研究院、华工生物检测安评中心等研发平台,以培育科技型企业、引育创新型人才、发展主导型产业。

建立以“区域工作站+企业分站”的“1+N”综合体人才创新模式设立清远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十三五”期间,全区获批博士后工作站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博士工作站8家,并出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推动企业分站实体化运作。

目前,清远高新区正加快共建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清远分中心,争取推动更多的高校人才与科技成果等在高新区落地和转化。

在高性能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搭建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平台,先后引进中山大学化工学院陈旭东教授带头的新特材料创新团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崔玉峰教授带头的醇基燃料高效燃烧技术研发团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王荣平教授团队等多个创新创业团队。

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双创平台建成使用,进一步完善了引才育才“生态链”,增强了人才的号召力。尤其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短缺的局面,逐渐形成人才聚集的“生态圈”,为清远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载体品牌化

“走出去”提升影响力 打造人才储备库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清远高新区紧紧扭住人才引育这个“牛鼻子”,推进双创事业高质量发展。这其中,不仅需要双创载体“硬件”的搭建,更需要双创服务“软件”的完善。高新区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两手抓,除了搭建各类平台筑巢引凤外,还积极对外“开拓”,打造双创服务品牌,提升高新区知名度,拓宽人才引育渠道。

如深化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西北高校开展人才招聘、组织双创赛事、建立人才驿站等合作;继续打通与西南、东北、中部等地区“双一流”高校和重点职业技术院校人才招聘、双创合作的渠道;组织省内外大学生来清实习,了解清远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实现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

系列“走出去”活动的开展,不但搭建了专家、企业、学校双向合作交流平台,也整合了政府、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多方资源,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持续提升了双创知名度和影响力,吸纳一批优秀人才和优秀项目落户园区。

其中,“华炬杯”粤东西北创新创业大赛便是清远高新区发挥品牌效应,引智聚才的一个切入点。

作为专业的双创服务平台,至2022年底,清远高新区连续八年组织参加“华炬杯”赛事,多年的比赛经验积累和交流分享,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该赛事不仅对全区聚集和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其提供辅导培训、金融投资、技术转移、市场对接、成果转化等各类服务,获奖选手还可获得较高的融资金额,加速了区内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壮大,激发了创业者创新潜能,为高新区招才引智、储备人才提供重要的渠道。

近年来,清远高新区还相继组织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新材料、节能环保行业总决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市场与技术对接清远行、国家高新区科技局长培训班等国家级创赛和活动,第二届全国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及电视大赛,西安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大赛清远高新区专场等品牌赛事,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双创热情,为人才提供多维度赋能,深化了高校、企业与高新区全方位的合作交流,为高新区挖掘人才、引进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强化校地合作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路径。

(图片来源:清远高新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