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的广东省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广东省医学会第一次加速康复外科学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形式,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等3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普通外科,特别是胃肠外科或结直肠外科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加速康复外科等领域的前沿理念和热点问题展开主题演讲与探讨。

“15年来,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各单位和个体均积极地探索加速康复外科的实施方案,并进行相关研究,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广东省医学会会长姚志彬说。

广东省医学会第一次加速康复外科学学术会议合影。主办方供图


(资料图)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始于1995年,由丹麦学者Henrick Kehlet提出,它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提出的一种围手术期临床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管理方案,实质是以减少手术创伤应激、降低不良反应和促进术后康复为目的的围术期标准化管理方案。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首次把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引入中国。目前,加速康复外科已广泛应用于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骨科等领域,胸心外科、小儿外科也在逐步推广。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给病人带来的益处,包括减少手术创伤及应激,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同时可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节约医疗资源,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广东省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副主任兼结直肠外科主任陈创奇教授介绍。

然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推行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速康复外科下的早期下床活动等措施难以实施;不顾条件盲目套用,导致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方案临床应用效果不明显;执行过程中评估体系差等问题。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实施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是个系统性工程、集成性创新理念,需要医患和医护的密切配合,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及相关的心理及组织因素,后者往往是阻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的最主要障碍。”2008年,陈创奇所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2016年,陈创奇在国内率先成立第一家省级医师协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并借助这个学术平台推广和临床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在此过程中,他有了更深的观察和体会:“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路径实施需要有一个由外科医师、麻醉医师、营养师、理疗师、专业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团队,以手术病人的快速康复为中心开展工作。因此,优化手术方案、围手术期精细化管理流程及合理的出院后管理,才能促进加速康复外科推广及临床应用。这也是继微创外科理念之后的另一个学术热点和临床关注点。”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正式成立。“我们的目的是推广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重点加强围术期的精细化管理,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造福手术患者,服务健康中国大战略。”陈创奇说。

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在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创建的过程中,‘没有一流的专科,就没有一流的医院’。”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指出,希望加强专科建设,推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为健康中国战略作出贡献。

提出加入医学人文关怀新观点

与会专家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加速康复外科理论已经历了3个阶段的认识。

“随之而来的第四阶段发展理念中应加入医学人文关怀的要义。”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提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发展的新观点,“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融入医学人文关怀。”

王庭槐进一步阐释道,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终极目标是病人无风险、无痛苦,如果没有医学人文的融入,终极目标将难以实现。“医学除了科学的特征外,还具有人性和灵性。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特征,追寻求真、崇善、尚美。其中,人文关怀是医学的灵魂。”

加入医学人文关怀的新观点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不谋而合。《纲要》特别强调加强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丰富和实践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生理创伤和应激,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家庭负担。这在医患关系长期错位、人文关怀严重缺失的传统‘主动—被动’医疗服务模式下是无法做到的,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王庭槐强调,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时刻关注医学人文,并加强医学人文关怀的融入,特别是在理念、技术的颠覆与创新中还需要进一步循证甄别,谨防伪科学、过度修正和盲目滥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