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彭扬 欧阳剑环


(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银行9月23日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提出,推动金融市场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型,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便利境外投资者特别是央行类机构更多配置人民币资产。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继续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工作。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充足,政策工具丰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具备诸多有利条件,这将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保持和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跨境收付金额创历史新高

2021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上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延续增长态势。

报告显示,2021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0%,收付金额创历史新高。人民币跨境收支总体平衡,全年累计净流入4044.7亿元。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于2022年1月进一步提升至3.2%,创历史新高。

报告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2.88%,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时上升1.8个百分点,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此外,2022年5月,IMF将人民币在SDR中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反映出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人民币在SDR中权重上调,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国际接受程度,提升人民币资产国际吸引力,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资产保持较高吸引力

报告显示,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投资者保持较高吸引力,证券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总体呈净流入态势。

截至2021年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为10.83万亿元,同比增长20.5%。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回暖,交易更加活跃。截至2021年末,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接近1.50万亿元。

债券投资方面,截至2021年末,共有1016家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直接入市507家,通过“债券通”入市728家,有219家同时通过两种渠道入市。全年债券投资流入8.11万亿元,流出7.42万亿元,净流入6876.43亿元。其中,直接入市渠道净流入4317.65亿元,“债券通”渠道净流入2558.78亿元。

股票投资方面,2021年,“沪深港通”业务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沪股通”和“深股通”合计净流入4098.49亿元。

此外,截至2021年末,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的大湾区居民已超2万人次,参与试点银行共68家,理财通跨境收付金额合计4.86亿元。北向通累计净汇入额1.76亿元,南向通累计净汇出额1.06亿元。

“境外投资者进一步增持人民币资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说。

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展望下一阶段,报告指出,人民银行将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把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坚持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始终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支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此外,近年来,市场主体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以减少货币错配风险的内生需求不断上升。报告强调,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下转A02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