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卢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今日雨水。此后,齐鲁大地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春风脉脉,绿柳如烟,万物萌动。
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古人认为木遇春而旺,春天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发必需有水,水行是木行的前一阶段。所以说立春之后,水行再以雨水的节气方式呈现,欢迎春天到来。”临沂文史研究专家苗延年说,“从先秦时代起,哲人们就知道用雨水来比喻事物。比如孟子就把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比作‘春风化雨’。”
先民们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时节,水獭开始捕鱼了,淘气的它们将鱼摆在岸边,似乎模仿人类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后,大雁由南而北飞;又五天,春雨润物无声,草木随地中阳气升腾而抽出嫩芽,一派欣欣向荣。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等节气相似,并不意味着这天一定会降雨,它们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苗延年说,“雨水”在农耕文明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准备春耕,“旧时,男劳力会准备农具、犒劳一下耕牛,女人们在家筛选黄豆种。”
在山东现存各版本古旧县志中,雨水前后的风俗记载零零星星;近年来,雨水这一天也未形成较有特色的风俗。究其原因,可能是过完年不久,立春的仪式已走完,二月二马上要来到,农人无暇增添繁文缛节。胶东地区的县志有些雨水节气前后的记载,正月中下旬农家会择母仓日照方向祭神、饷耕牛,名曰“试犁”,也在为春耕蓄力。
虽说春雨贵如油,但农人对“雨”的心情时常是矛盾的。农作物的收获过程中,雨水少不得,又多不得。在雨水节气,大麦、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是最需要肥料、最怕水的时期。此时,农人们要抓好看苗施肥、清沟排水的田间管理。
先民往往通过雨雪情况来预测雨水节气以后的天气,“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有雨百日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还有根据这天的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等。
“初春降雨会引起气温骤然下降,提醒大家要提防‘倒春寒’,注意保暖,切勿受凉。春季肝气旺盛,饮食调养应该侧重在调养脾胃、祛风除湿上。”在济南执业的中医师吕敏说。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