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生教育发布2022年中期业绩。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39亿元,同比下降11.6%。
作为转型“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后交出的首份半年报,这份成绩单能够得到市场认可吗?
难言满意
(资料图)
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民生教育实现收益12.74亿元,同比小幅增长2.9%。财报称,收益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在线教育及校园教育服务的学生及用户人数增加。期内学费、住宿费为6.67亿元、5487.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36%、18.24%。
尽管稳住了校园教育收益的基本盘,但利润方面却难称优秀。2022年上半年,民生教育归母净利润为3.39亿元,同比下降11.6%。毛利约为7.34亿元,和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毛利率却由58.7%下降至57.6%。面对“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公司提到了在线教育主体经营成本增加等原因。
在线教育业务主要涵盖奥鹏教育及民生在线提供的成人在线教育服务和都学网络提供的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服务。财报称,由于在线教育主体的推广及宣传成本增加,报告期内销售及分销开支也同比上升11%至1.1亿元。同一时期,公司的销售成本高达5.4亿元,这几乎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销售成本。
宣布转型“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后,公司2021年的成本开支就曾出现大幅增长,尤其是销售及分销开支更是同比猛增十倍。即便公司号称“持续改善经营成本”,但从上半年的结果看,其还未能有效控制住成本增长。
另外,负债方面,报告期内民生教育的流动负债总额为29.14亿元,与2021年年末相比有所减少,其中主要是合约负债大幅下降,期内公司合约负债为3.08亿元,和2021年末相比减少6.79亿元。但这一变化却并非由公司资产结构优化带来的,而主要和预先收取学费及住宿费的时间点有关,公司于每学年开始前预先向学生收取学费及住宿费。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应付股息从2.3万元涨至1.82亿元,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也从2.96亿元升至4.92亿元。由于期内获得新的金融机构贷款,公司的资本负债率也由2021年末的41.3%增加至44.8%。
收入增长有限、费用开支增加、资本负债率提高,不仅让利润端承压,也给现金流带来了一定影响。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5.85亿元。而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尚有27.5亿元。
总体而言,作为转型后交出的第一份半年报,民生教育的成绩难言满意。
末位追逐
在2021年年报中,民生教育宣布已经转型为“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自其2019年首次提出“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策略以来,民生教育已经探索线上业务超过两年。作为曾经的“民办高教第一股”,公司拥有传统线下优势,为何如此执着于线上?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998年的民生教育,主要从事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教育,在内地拥有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等十所学校。2017年,民生教育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是中国首家上市的民办高教集团。
上市之初,民办高教行业集中度较低,尚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民生教育在这一时期投资了多所本专科院校。这一方面帮助公司快速扩大了市场份额,但另一方面也引来资本市场的质疑。2018年,民生教育将55%的所得款项用来收购学校。随即有声音指出,民生教育营收主要靠收购学校实现外延增长,内生增长较差。
这样的声音并非毫无道理,公司不可能一直“买买买”,消化收并购标的,对民生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而且随着市场加速整合,标的估值也越来越高,无论是未来发展还是收购成本,探索其他业务成为重要课题。时值线上教育崛起,民生教育也将未来发展的关键押在了“互联网+”职业教育身上。
对线上业务的布局,民生教育延续了外延并购、快速扩张的逻辑。2020年-2021年,民生教育先后参与收购了六家在线教育企业的股权。具体包括成人在线教育服务平台民生在线、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服务企业都学网络、远程教育服务运营机构奥鹏教育等。为了形成“招培就”闭环,民生教育还收购了专注人力资源的SaaS服务平台小爱科技51%的股权,为学生提供实习及就业岗位信息资源。
经过两年多的布局,民生教育的“互联网味儿”逐渐变得鲜明。财报透露,截至2022年6月30日,奥鹏教育及民生在线合共与300余所院校合作,透过在全国建立合作的1900多家线上线下学习中心为约110万名学生提供网络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支持服务。都学网络累计用户人数约289万人,并与160余所商学院展开合作。
2021年末,民生教育集团总裁左熠晨在采访中公开表示:“目前这个模式在行业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综合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可以完成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的闭环,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但和野心勃勃的布局相比,目前线上业务似乎还未带来和付出相匹配的回报。新业务能否支撑公司发展,还需要时间观望。
顾虑难消
宣布转型“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没能挽救民生教育下跌的股价。2022年上半年,公司股价整体呈下跌的趋势。
截至2022年8月22日,民生教育报收0.59港元/股,和其最高点相比已经跌去七成。尽管民生教育对“互联网+”职业教育信心满满,但显然资本市场并不买账。为何出现如此错位?综合来看,对民生教育的“互联网+”职业教育转型还存在诸多顾虑。
首先是研发投入,转型“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后,民生教育本就需要在研发上投入更多来筑牢“护城河”。尤其在2021年报中,公司明确未来不再投资整合新的实体学校,等于将增量空间押注在了“互联网+”职业教育身上。因此,能否在技术基础上构建产品优势,拉动内生增长,对民生教育而言变得更加关键。仅依靠外延并购展开在线业务,并不能得到资本市场的完全认可。
但奇怪的是,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中,民生教育并未披露研发开支的具体数字。2021年底左熠晨在采访中提到,近几年民生教育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累计超过10亿元,但并没有公开数据可以佐证。研发开支成谜的情况下,以互联网为基底的转型策略难以让众人信服,资本的顾虑更加无法打消。
其次是线上业务创收问题,尽管民生教育已经宣布转型“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但从其收入结构看,公司收益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教育的学费及住宿费收入。上半年合计12.74亿元的收益中,学费叠加住宿费的7.22亿元占据绝对的比重。反而是与在线教育业务相关的远程教育服务和在线课程服务收入同比均出现了下滑。
尽管公司已经将战略重心转至线上,但线上业务显然还未能扛起收入的大旗。如何平衡好线上和线下业务的经营,在稳住线下校园教育业务基本面的同时,为线上业务探索赢得支持,仍是民生教育下一步要探索的课题。
最后是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互联网+”职业教育赛道并非一片蓝海,行业内已经有诸多玩家。对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司而言,打造OMO模式,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的打法已经成为共识。转型线上是传统线下教育机构的共同选择,转型线上并不意味着建立新的增长曲线,况且民生教育的线上化转型较迟,难言有明显优势。
相比新兴的以线上培训起家的机构,民生教育的在线业务开拓存在不确定性。2021年,民生教育销售及分销开支同比猛增十倍,将在线职教获客的压力凸显无疑。
尽管“互联网+”职业教育利好无限,但姗姗来迟的民生教育,想要分得一杯羹,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