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专用型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顺利验收。这一项目不仅培育出13个适合青海种植的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系,还创新用彩色新品系开发出彩色薯片、薯条、薯丁等新产品。此举开启了青海省彩色马铃薯育种的先河,填补了国内育成品种中没有薯条专用型品种的空白。

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青海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直观见证之一。回首2021年,青海科技创新“大动作”频现——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学技术奖励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实现新突破、基础研究和特色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硕果累累……一项项从中央到地方的重大决策部署在青海科技领域掷地有声,化为科技创新持续为青海经济发展注入动力的源源活水。

重创新换来硕果盈枝

2021年,寂静的青海冷湖平地惊雷,向世界正式宣告成为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曾寂寥的石油小镇,一举撬动天文契机,孕育出我国探索天文脚步的新希望。天时地利、缺一不可,这颗深入海底的宝藏,正是得益于青海省委省政府对探索冷湖天文装置的科学研判与青海科技系统的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冷湖、盐湖、三江源、新能源……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一张张“青海名片”向世人娓娓道来。从河湟谷地到青南牧场,从三江源头到光伏矩阵,无不彰显着能源工业、智慧农牧业、国家公园示范省、探索天文火星新旅游科技全产业发展新路,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脉络越发清晰。

回眸细数,过去的2021年,青海省科技创新捷报频传。

这一年,青海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科技工作更加重要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盐湖化工领域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盐湖提锂排放母液镁、锂综合回收利用,建成3000吨/年碱式碳酸镁示范线。利用盐湖水氯镁石制备的高纯氢氧化镁为原料生产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新能源领域建成集IBC、HIT、HIBC、TOPcon电池及组件研发为一体的光伏产业新型技术研发平台。率先实现国内 IBC 电池工业化量产。开发多晶硅生长智能控制系统,建成多晶硅年产能达3000吨的智能生产线,实现电子2级以上硅料低消耗规模化生产。

这一年,“特”字牌农牧业成绩单同样亮眼——青海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模式,建立青杂15号、13号油菜新品种有机种植基地1.6万亩,建立马铃薯专用型品种原种生产基地808亩,一级种生产基地4760亩,商品薯生产基地2.8万亩,推进马铃薯产区向高海拔地区拓展。昆仑系列青稞品种平均亩产从164公斤提高到217公斤,青稞商品化率达83%以上。挖掘牦牛新资源或类群4个,玉树牦牛、扎什加羊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成功选育出的第二个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年,青海生物医药领域开展沙棘籽蛋白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系列产品开发、藏药十一味维命胶囊治疗“索隆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评价等研究,建立年产100吨沙棘籽粕蛋白生产线,开发发芽青稞系列产品6款,新建年产3000万袋菊粉颗粒剂(含粉剂)生产线和年产2000万片片剂生产线各1条,达到3000吨牦牛发酵乳生产能力,新增产值7172万元,实现利税1292万元,促进藏药产业发展。

聚合产学研优势夯实创新基础

只有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聚合产学研优势,优化创新生态,才能增强创新驱动力。

这一年,青海省全面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推进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建设,完成镜像和备份33TB。初步形成果洛、格尔木、玉树三个野外综合科考基地及青藏科考展陈中心建设方案。积极推动科考成果服务该省绿色可持续发展,先后向科技部组织报送《青藏高原近地表氧含量与缺氧健康影响科考分析报告》等7期重要科考成果。全年先后为120批次1600余名科考队员提供服务保障。国家科技数据灾备中心落户青海,助力“数字青海”建设。

2021年,我国宣布正式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等首批国家公园。坚决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令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之路蹄疾步稳。这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这一年,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数据平台建设和开发应用、祁连山黑河源草地生态生产共赢模式创建与示范项目成效显著。青海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及大生态产业发展综合研究重大专项研究成果,为贯彻落实“双碳”目标要求、制定符合青海实际的“双碳”时间表和路线图奠定了坚实科学基础。

一串串数字,一项项成果,浸润着青海科技领域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科技创新永远在行动、永远在路上。2022年,青海科技系统将按照《青海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任务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研攻关,着力打造高原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高原青海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850兆瓦水光互补光伏电站。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供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