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蔡越坤2022年6月1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对2022年第一季度债券市场14家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发展情况、违约率有关情况、内部建设情况和自律管理动态进行了通报披露。
从上述通报情况看,债券评级“虚高”现象仍存。回顾2021年1年期平均累积违约率看,牵涉4家评级机构违约率发生倒挂的现象。
4家评级机构违约率倒挂
通报显示,从各信用评级机构披露的2021年度1年期平均累积违约率来看,多数评级机构所给级别与债券违约率呈反向关系,但东方金诚所评AA级与AAA级、大公国际所评AA+级与AAA级、中诚信国际所评AA+级与AAA级,上海新世纪所评AA级、AA+级、AAA之间的违约率发生倒挂。
从机构间对比来看,各评级机构所评同一级别的违约率存在分化,其中,东方金诚所评AAA级违约率2.30%、大公国际所评AA级违约率1.18%、联合资信所评AA-级违约率3.64%,高于其他机构。
此次交易商协会所通报评级机构包括:大公国际、东方金诚、中诚信国际、上海新世纪、中证鹏元、安融评级、标普(中国)、惠誉博华、联合资信等机构。
在违约率倒挂的同时,2022年第一季度债券评级的承揽同比减少。
交易商协会披露,一季度,14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1879只,同比减少23.65%,环比减少26.57%;分机构看,中诚信国际的业务量占比为35.50%,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中证鹏元和东方金诚业务量占比分别为22.99%、13.41%、10.96%和10.16%,其余各家评级机构业务量占比均不足5%。此外,评级机构共承揽非金融企业类主体评级602家,金融企业等其他类主体评级78家,环比分别减少14%和39.53%。
此外,2022年第一季度债券评级无正面调整,负面调整同比增长。评级机构共对36家发行人进行了评级调整,同比增加2.86%;占总存续家数的1%,同比增加0.01个百分点。分机构看,联合资信、东方金诚调整家数较多,分别为14家和6家,安融评级和远东资信的调整家数占其存续发行人家数比重较高,分别为4.85%和1.3%。
另外,一季度,共有83家发行人更换评级机构,无新承做评级机构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的情况。
截至2022年3月31日,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共有939家发行人获得两个及以上评级机构出具的主体评级,占存续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主体的26.19%;其中,143家发行人的评级结果不一致,不一致率为15.22%,环比降低4.05个百分点。不一致的发行主体评级多相差1个子级,其中,中证鹏元和大公国际所评发行人主体级别高于其他机构的分别为40家和39家,占比达到14.81%和11.96%;联合资信、东方金诚各23家,上海新世纪16家,占比均在5%-8%之间。
(相关资料图)
评级机构加强内控管理
针对评级“虚高”,以及债券评级违约率的情况,央行等部门也曾发布通知对评级机构作出要求。
2021年8月份,央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应当长期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制定实施方案,2022年底前建立并使用能够实现合理区分度的评级方法体系,有效提升评级质量。
与此同时,评级机构也在不断加强内控管理。
此次通报中,交易商协会表示,2022年一季度评级机构持续加强评级技术体系建设,强化内控管理。一季度,评级机构推进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工作,持续加强评级技术体系和数据库建设,14家评级机构修订并披露评级方法、模型、打分表、项目组管理、新产品评估等评级技术和业务制度28项。中诚信国际、上海新世纪、中证鹏元、安融评级、标普(中国)、惠誉博华、联合资信等机构已在评级报告中单独披露除最终评级结果以外的个体信用评估和外部支持提升子级,个体信用评估中枢aa-级。
其次,信用评级机构均按期完成年度信息披露。14家评级机构根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证券资信评级机构执业行为准则》等自律管理规定,均在4月30日前更新披露了注册文件或机构基础信息、上年度评级结果质量统计、业务开展及合规运行情况,按期履行了机构信息的披露义务。
下一步,证券业协会和交易商协会称,将继续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协同加强评级行业自律管理;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不断优化评级技术体系,依法合规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切实提升评级质量和投资者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