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鹏城云脑Ⅱ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AI集群软硬件系统”的技术验收与成果评价会在深圳举行。参会的计算行业领军专家一致认为,“鹏城云脑”不仅实现多项指标全球第一,还为“中国算力网”的建设作出有益探索。
这是我国在国际AI技术竞争主赛道上一个新的突破,也是深圳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鹏城实验室的最新成效。
近年来,深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贡献深圳力量。
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再提速
光明区左岸科技公园展厅,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这里,光明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科研平台、产业成果转化等进行集中展示,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三大领域,未来有望不断诞生前沿技术、颠覆性创新,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光明科学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总体构建光明中心区、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空间布局。聚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快速提升光明科学城的集中度与显示度。
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海归博士钟超异常忙碌,他既是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材料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柏艮生物创始人;楼上是他的团队做科研的办公室,楼下是他的创业公司,“白大褂”和“白衬衫”经常在咖啡间和电梯间交流,大大缩短成果转化的时间。
“这里能够把科研和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科研人员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和市场挂钩、如何落地,真正能快速有效地把成果转化出去。” 钟超说。
钟超团队研发的仿生蛋白粘合胶,具有超强水下粘性及自愈合能力,可用于神经修复、软组织修复以及心脏涂片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其产品有望在两三年内上市。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创新模式,打破研究院与初创企业的空间距离,有效解决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不仅加快成果转化,也加速高端人才和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聚集。
作为光明科学城核心项目之一,合成生物大设施预计在2022年底前入驻,开展大规模设备搭建、调试和软件研发,并逐步开展各系统验收和试运营工作,将成为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规模化合成生物研究科技基础设施。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相关部署,高标准推动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节点。”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强战略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近日,市发改委公布2022年重大项目计划清单,“鹏城云脑”榜上有名。该设施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满足基础研究需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大科学装置。
作为国之重器,“鹏城云脑Ⅱ”建立了支持千亿参数超大规模AI模型的并行训练平台,支持了“鹏程·盘古”“鹏程·神农”“鹏程·大圣”“鹏城-百度·文心”“悟道2.0”等一系列AI大模型训练,支撑了疫情防控、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实际应用,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AI大模型应用技术体系,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体系并行发展。
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院士表示:“下一步,在‘鹏城云脑Ⅱ’的基础上,实验室正在努力研制‘鹏城云脑Ⅲ’,将使我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占据全球人工智能算力的战略制高点。”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加大科技源头供给,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深圳要进一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更多源头支撑,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圳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云东院士表示。
近年来,以深圳湾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世界前沿,围绕国家需求,主动承接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建立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直接委托和协同攻关机制,不断提升深圳自主创新“硬核”能力。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全球5G第一城、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医疗器械全国一马当先……如今,深圳在一些领域已达到先进水平,但在基础软件、高端芯片、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等领域依然受制于人,产业链安全受到挑战。
如何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迅速破题?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深圳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心关键元器件,对标国际一流和进口产品技术规格及性能指标,采取“赛马式资助竞争机制”“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链式布局”等组织方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努力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建议,联合国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突破计划,围绕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等尖端领域,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战略需要的重大创新载体,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开展重大仪器、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制,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夯实产业安全基础,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深圳方案”。
过去几年,深圳聚焦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卡点”“堵点”,实施了一批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效,部分项目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个别项目已实现量产。下一步,深圳将更加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奔着最紧迫的问题主动布局一批重大专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