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上世纪60年代末均速管流量计问世以来,虽不断改进(国外称Annubar、Verabar、Probar 、Torbar、Itabar、Preso、Deltabar、Averaging Potit-tube等),名称各异,但都是基于皮托管测速原理,以测管道中直径(圆管)或长与宽(矩形管)上几点的流速来推算流量的一种插入式流量仪表。因其结构简单,装、拆方便,价格低廉及节能等优点,在无需准确计量进行贸易核算,仅作为工况监控,特别是大于200毫米的口径情况下,在电力、冶金、石化等行业中,常做为首选仪表。 CONTROL ENGINEERING与Reed Research 集团联合对近两年全球流量仪表市场的调查表明:在20种常用流量仪表中,均速管流量计的排序处于8~9位;我国西气东输的世纪工程中,在干线内径为一米的管道上,选用了50台Emerson的均速管流量计,占总量96台的52%;此外,美国的Verabar均速管流量计在国内电力、冶金、石化等行业中,销售业绩斐然,令人瞩目。而国产均速管在大陆市场中几乎无立足之地,究其原因,无论是Emerson,还是Verabar公司,近20年都十分重视产品在现场应用的情况,不遗余力推陈出新,不断改进;而国内厂家,产品开发乏力,一味仿制,几乎还生产、销售国外10多年前已淘汰的产品,这些情况令人深思。本文就近年来业内人士对均速管较为关注的几个问题提出以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热点之一 ——检测杆的截面形状这是均速管发展过程最热的话题。近30年来,不断变化、创新,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 圆形

最早的均速管检测杆为圆截面;迎流向有多个总压孔,背流向为低压孔;中间用板隔开,后认为均速管既处于位流,整个截面静压应相等,改为仅在检测杆中央背流向一侧钻一个背压孔,用细管将背压传至差压变送器低压端,取消了隔板,简化了结构。 2、 菱形-Ⅰ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圆截面使用多年后,发现在雷诺数处于105~106之间时,流体在圆管上分离点将从78u移至130u,即所谓“阻力危机”现象,改变了圆截面上的压力分布,引起约±10%的流量误差,逐由菱形代替。菱形两侧为锐角,分离点确定,排除了阻力危机。其他结构不变。 3、 菱形-Ⅱ

菱形-Ⅰ使用7、8年后,又发现背压孔的传压细管,由于内径仅3毫米,易堵塞。美国Dieterich公司又推出了由3个腔体所组成的检测杆截面,总压孔由两对改为3到4对,背压孔与总压孔一一对应,取消了总背压引出管,这种结构即或有一二个背压孔被堵,也不会影响均速管的正常工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