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大批以“00后”为主体的毕业生将步入职场。当背景调查成为不少企业招聘的“标配”时,年轻的求职者正“反客为主”,掀起一股“反向背调”之风——面试前,通过各种途径去深挖企业背景信息,再审慎作出职业选择。
“反向背调”的流行,为职场带来了新风气,也在倒逼企业营造更为合理的职场环境。毕竟,好的就业,就应该是求职者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先看点评,再找工作”
毕业在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三学生李言已经和北京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而早在去年9月,她就开启了“反向背调”之路——除了翻看知乎上的评价,李言还想办法加入公司的网络社群,试图从未来的同事中了解意向岗位的过往薪资和发展前景。
“同学们基本都会在签订三方协议前,多方打听了解企业和职位的具体情况。”在李言看来,“反向背调”看似新鲜,实则理所当然。“求职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不做‘反向背调’,稀里糊涂进企业‘太傻了’。”
李言根据自己和同学的经验,将“反向背调”分为不同“段位”——最基本的操作是,在知乎、企查查上搜一搜企业情况;能和同校毕业的直系学长学姐打听到“内幕”,算是更进一步;再进阶版的,是去薪资工具里比对薪资水平,查企业有没有法律纠纷,查老板背景,甚至还要看公司背后的投资人及其投资逻辑。
相比80后、90后求职者的查查百度、看看官网,作为网络原住民的95后、00后掌握更强的网络搜索调研能力,也拥有更多的渠道工具。比如,以社区内容为主的知乎、脉脉、领英,资讯信息类的牛客网,能查询企业信息的天眼查、企查查,以及求职招聘类网站等。调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薪酬水平、加班情况、酒桌文化、办公室斗争以及职场PUA等,堪称无所不包。
作为国内知名的职场社交软件,脉脉的注册用户超过1.1亿,内容社区发帖量570万,覆盖超过10万家公司的信息。脉脉的数据显示,91%的求职者会主动搜集企业信息,给企业做背景调查。记者随便点开内容社区就能看到,比如,对找工作的预警“x公司千万不要去。领导对岗位描述、战略规划不明确。招聘进去之后,各种找毛病让你减薪、扣绩效等”。比如,对内卷的吐槽“之前大家周报平均写100字到200字,某大厂跳来一个老哥,周报3000字”。就像人们吃饭、买东西先看留言一样,最近脉脉推出了“先看点评,再找工作”的“公司点评”板块,推动招聘进入点评时代。
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人才资源业务部副部长李家宸发现,相较于名企、大厂,毕业生“反向背调”中小企业的频率更高。“近几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良莠不齐,大家对这些企业不了解,很多人希望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开始,而不是工作一两年公司就破产了。”据他了解,毕业生“反向背调”的内容首先是行业方向,疫情对旅游业、餐饮等很多行业冲击很大,毕业生求职求“稳”,更倾向于寻找制造业、创意产业等受疫情冲击较小的企业。比如,集成电路企业受疫情冲击小,还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这几年深受毕业生欢迎,他们的“反向背调”主要集中在创始人背景、研究方向、未来发展潜力等。“南京江北新区聚集了大大小小近600家集成电路公司,毕业生们根据创始人学业背景把他们分成‘北大系’‘清华系’‘东大系’,东南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喜欢去‘东大系’,感觉跟着学长打拼更安全、机会更多。”
反向操作遭遇“信息壁垒”
虽然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但不少求职者感到,要多维度地了解企业真实信息,往往并不容易。
在李言看来,相较于企业信息,获取更具体的岗位信息难度更大。一家互联网头部企业HR曾向李言抛来“橄榄枝”,提供的岗位看似很有吸引力,“幸亏在那实习过的同学提醒,我才知道这个岗位其实是客服中心,几乎没有上升空间。”李言吐槽,身边不少冲着名企去的同学都踩过类似的坑。面试大企业往往要“过五关斩六将”,毕业生好不容易通过层层考验,最后岗前实习才发现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时候别的offer都放弃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长视频标签体系统筹、内容质量与用户体验、平台治理策略……记者浏览几家大型互联网企业校招网发现,招聘岗位的名称虽然看上去“高大上”,但单看名字基本搞不清实际工作内容。比如某公司提供的“内容质量管培生”岗位,职位描述一栏中写道:“负责产品质量与内容安全监控,监督内容质量工作执行情况,对风险内容进行排查,提升效率与安全性……”但曾在那实习过的毕业生小徐向记者透露,该岗位的工作内容其实就是审核内容、删帖,不少人来了以后才发现是坑,“一些人选择辞职,一些人想办法转岗,导致岗位人员流动特别大,不少工作都是实习生在做。”
网上真真假假的信息,也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