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9月20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区域协调发展有关工作情况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肖渭明介绍,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从地区分布看,202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东部地区占GDP比重仍旧过半数。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东部地区不仅承载着过半数的GDP,同样也是就业人口集中地区。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主要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表现仍旧强劲,也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

“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传统制造业正逐渐退出,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比重持续升高。”张文忠说,这对就业人员的需求相较以往有所改变,对较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度也在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也带动中西部地区对人才需求度的上升,助力相关产业在当地快速崛起。

随着人员等要素在区域分布更趋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生师比基本持平,生均用房面积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东部地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5.4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13.6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东西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互联网技术带动电商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也在快速享受电商红利而获得了发展机遇。”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托线上平台,我国经济新结构、新模式、新动能等一系列新特征正在加速形成,成为推动经济持续趋稳的动力。其中,东中西部区域依托互联网技术,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推动下,也在持续释放消费需求,带动供给侧不断形成新动力,从而促成内需战略的加速落地。

另据介绍,随着区域协调发展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正逐步接近。

其中,东部、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从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中西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东部产业持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农民工跨省迁移数量明显减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