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市颍泉区,从事循环农业的多多利农业科技公司曾是带动群众脱贫的“明星企业”,如今却遭遇融资困难,期盼相关部门能施以援手。
据多多利公司负责人薛利介绍,2016年起,公司在当地政府扶持引导下,开展村企合作。 “村里利用扶贫资金建鸡舍,交给我们经营。我们每年按约定给村里分红,并通过订单养殖形式带动农户脱贫增收。 ”公司曾带动周边70多个村发展蛋鸡养殖和蘑菇种植项目,存栏蛋鸡达100万羽,年产双孢菇3000吨。
该公司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当时获得1600多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但2019年扶贫贷款户贷企用叫停后,银行抽贷1600多万元。 “银行抽贷后,我们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举步维艰。 ”薛利说。
在薛利看来,公司获扶持的衔接资金(原来是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入,“农业企业运营前期投入资金大、市场不稳定,且村企合作项目分红多,不利于将扶持的产业做大做强。”她建议先“放水养鱼”,把产业培育起来,“拿我们企业来说,现在由于流动资金不足,鸡苗和饲料成本压力都不小,养鸡场不敢上量,有些鸡棚还空着。 ”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多多利公司遇到的融资困境并非个例。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栾敬东认为,不少农业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入大,效益回报慢,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获得抵押贷款,且授信额度低,希望通过相关部门协调,增加农业企业贷款授信额度。他建议,对于已发生的贷款,在农企信用良好、无恶意逾期归还本息的情况下,应予便捷续贷,以免出现突然抽贷、减贷等情况,给企业发展造成困难。
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维光表示,随着过去的扶贫小额贷陆续进入还款期,一些农业企业面临资金压力。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题,应该同信用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建设,进一步创新农业担保方式,比如推出产业链担保、“码上贷”等普惠金融产品,帮助其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