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科技局了解到,历经两年论证筹备的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正式建成。与此同时,“国家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通过论证,筹建国家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的目标在内蒙古已被确立。
“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是草原大国却不是草种业强国的基本国情还未发生根本改变,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关系到国家安全。因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打好‘草种业翻身仗’,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发展任务。”内蒙古科技厅厅长孙俊青说。
【资料图】
优势明显 高起点开启创新征程
根据规划,内蒙古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创建工作将由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等20多家单位联合组建。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副局长李孔燕告诉记者:“这种布局,有利于最大程度发挥本土已有创新资源优势,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草种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内蒙古草原位居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从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良种扩繁到饲草生产、生态修复,草种业已基本覆盖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相关领域,产业优势突出。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长虹介绍:“我们的科研团队已经在呼和浩特建有乡土植物、牧草、特色农作物、蒙中药材种质资源中心库,收集保存植物种质资源44000余份,建成种质资源圃、评价圃1390余亩,为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记者了解到,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牧草基因库,现已入库保存草种质材料1.6万余份。研究所中的国家多年生牧草圃是我国目前保存多年生草遗传资源最多的圃,已保存我国北部9个省(区、市)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586份草遗传资源。
目前,呼和浩特的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已掌握国内领先的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技术,正在加快攻关资源评价、精准鉴定到品种选育和应用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多家科研机构已经构建了草种育繁推标准体系,具备了完整的品种选育研发试验能力。
目标明确 高标准担负“国家使命”
翻开创建规划,内蒙古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有着清晰的目标和步骤:着眼“保育繁推”全产业链,“边建设、边创新、边推广”,三年完成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基础建设;五年形成“协同融合、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新机制,基本满足内蒙古以及国内优质草种需求,使我国草种业的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创建推进工作会议上,内蒙古科技厅明确而坚定的要求显示了自治区政府的决心:中心创建绝不“要帽子”“争牌子”,要提升站位,着眼全球种业科技发展趋势,着力推进草种的研发、推广、服务,快速高效完善产业体系,育种目标明确,迅速实现成果转化。
“我们的创建布局要更加突出‘国家使命’,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高起点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要充分整合全国草种业创新资源,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探索构建参与主体多元、内部分工合理、相互协同支撑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李孔燕表示。
据朱长虹透露,内蒙古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聚焦草种业全产业链的4类主要瓶颈问题,将重点开展草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草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高效生产等5大方向关键技术攻关,以优质饲草、生态用草、草坪草为研究对象,结合共建单位的基础优势,着力打造“一园区、六中心、三平台、N基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草种业技术创新体系。
2023年,创建工作将完成全区农牧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保存饲草种质资源3万份以上;到2025年,培育高产优质饲草新品种13个以上,建立饲草基础种子生产基地20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