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2月30日,北京至秦皇岛的G8801次复兴号列车从北京站驶出,标志着京唐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宝坻至北辰段开通运营。新线开通后,北京站至唐山站、北辰站、秦皇岛站,最快1小时03分、1小时32分、1小时39分可达。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又一最新进展。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最新测算结果显示,2021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38.9,较上年提高7.7点。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创新发展指数为153.0,较上年提高5.5,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提升明显。从创新投入看,2021年,京津冀区域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949.1亿元,较上年增长14.6%。区域R&D投入强度达到4.1%,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北京保持在6%以上,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天津和河北分别为3.7%和1.9%。从创新产出看,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区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2.1万件,较上年增长3.2%;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9079.6亿元,较上年增长14.1%。
协调发展显现成效,要素资源加快流动。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为141.6,较上年提高2.6。从区域协调看,随着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三地空间联系日益密切,京津冀区域空间联系强度较上年上升11%。从城乡协调看,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从要素流动看,三地企业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数量快速增长,2021年为7453家,较上年增长14.1%。
绿色发展持续发力,协同治理逐步深入。区域绿色发展指数为153.0,较上年提高8.5,绿色生产、生态环境改善取得积极成效。从绿色生产看,区域能耗持续下降,2021年京津冀三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上年分别下降3.1%、5.1%和6.7%,北京能耗最低,河北下降最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逐步扩大,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8%,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从生态环境看,2021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5.6%。
开放发展逐步恢复,对外经贸较快增长。区域开放发展指数为119.3,较上年提高19.9,进出口与利用外资有所恢复。从对外贸易看,2021年区域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87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5%。区域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8.7%,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从利用外资看,2021年区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增长9.6%,京津冀三地分别增长7.8%、13.8%和13.4%。
共享发展稳步推进,居民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区域共享发展指数为127.6,较上年提高1.8。从基本公共服务看,区域人均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持续增加,2021年为7261元/人,较上年增长3.2%。从基础设施建设看,三地积极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哈高铁京承段等建成通车,京唐、京滨城际加快建设,区域铁路里程密度由2020年的484.9公里/万平方公里提高至2021年的498.0公里/万平方公里。
“无论是从整体态势还是结构变化来看,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都释放出了积极信号,也符合近年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的实际情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中央和地方各项政策的落地,如今京津冀不仅交通联系更加紧密、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协同发展也开始走向更深层次。“比如,北京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盘活自身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使之更好地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让首都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杨松说。
有潜力,有目标,更要有行动。河北省发改委主任杨永君表示,河北省将深化京津冀产业政策衔接,借助北京科创资源支持河北制造业转型升级,巩固和优化一批上下游关联度高、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链条。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王浩说:“我们正致力于高水平打造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承接平台和科技成果创新孵化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既可以为北京做更高质量的产业配套,又丰富和完善了天津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