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3月28日,《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东莞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取得显著成效,国际一流的松山湖科学城初步建成,整体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更加成熟,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完善,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提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规划》明确了东莞“十四五”期间实施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包括聚焦松山湖科学城,举全市之力推动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产业技术需求,构建紧贴世界前沿的技术创新体系;聚焦新动能培育,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企业;聚焦高品质都市建设,推进科技服务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等。

松山湖科学城(部分)效果图。通讯员供图

《规划》提出,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基础研究应用生态构建工程,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以建为主向建用并举转变,联动发展高水平大学与科研院所,构建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

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松山湖科学城打造空间集聚、学科关联、深度合作和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加快立项建设,大幅提升加速器束流功率,新建一批谱仪,推动大科学装置功能提升和应用能力拓展。加快推动先进阿秒激光装置尽快立项动工,完成超净室建设及启动基础设施和首条束线建设。推进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项目立项。推动构建以成果为导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运行机制,以科研与产业前沿创新需求驱动大装置的持续更新升级,提升辐射带动企业、产业发展能力。前瞻性谋划新的大科学装置。

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

《规划》提出,实施新动能培育工程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工程,构建新兴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提供战略支撑。

推动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以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需求为牵引,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科研基础与优势,建设一批设施齐全、技术一流的中试验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优化推广松山湖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模式,支持镇街借助城市更新盘活低效空间与用地,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需求,建设若干“载体+创新+产业”的创新创业综合体。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创新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平台机构将服务延伸至产业基地,提供创新服务支撑。

《规划》还提出,着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发展。聚焦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引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实施一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推进传统产业在生产、研发、管理、仓储、物流等各环节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打造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标杆项目。推动创新能力较强的传统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传统产业建设企业研发机构,积极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夯实创新基础。引导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机构积极发掘传统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为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

《规划》明确,实施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发挥东莞高水平科研平台优势,凝聚顶尖科研团队,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开创高层次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集聚的全新局面。

在完善引才用才机制方面,东莞以重大平台引进战略科学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及龙头科技企业,面向海内外引进10个弥补源头创新和行业关键技术短板,对东莞重点产业发展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战略科学家团队,加快集聚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前沿科技顶尖人才和国际一流战略科学家。

在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技术创新人才方面,东莞面向其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生命健康与生物技术等领域,依托企业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开展以发明转移和新技术、新工艺为绩效导向的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另外,东莞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以“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为抓手,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基础性人才政策。继续发挥市优才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等平台的作用,逐步扩大“优才卡”服务事项和覆盖面。实施立体化人才安居工程,完善租购并举,强化对不同类型人才的住房保障。全面加强人才办事、子女读书、医疗健康等服务保障,形成人才放心工作、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的良好氛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