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简称“交易商协会”)官网消息显示,交易商协会受理新城控股150亿元储架式注册发行,目前正按照相关自律规则开展注册评议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继龙湖集团、美的置业之后,交易商协会10天内受理的第三家民营房企储架式注册发行,这也意味着支持民营房企融资的“第二支箭”正在加速落地。
据新京报记者获悉,包括碧桂园、旭辉在内的多家民营房企也正在积极推进,同时,交易商协会也在与多家民营房企积极沟通对接发债注册意向,未来将有更多融资动作落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二支箭”有何新特征?
11月8日,交易商协会在官网发布消息称,在人民银行的支持和指导下,交易商协会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
据悉,“第二支箭”由人民银行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委托专业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直接购买债券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后续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容。
从目前发行情况来看,这次民营房企发债额度更高。龙湖集团、美的置业、新城控股的申请额度分别为200亿元、150亿元、150亿元,也就是说,仅3家房企的注册额度就达到500亿元,相比之前的中债增进公司支持发债时的单次申请额度更高。
以新城控股此次申请的150亿元融资额度为例,据中债建投地产统计称,未来一年内(2022年11月-2023年12月),新城控股需偿还的公开债务本金为134亿元,此次储架式注册发行的150亿元可予以覆盖,这就极大地减轻了新城控股未来的偿债压力。
除额度更高外,“第二支箭”的效率更快。从11月10日交易商协会受理龙湖集团200亿元储架式注册发行,中债增进公司同步受理企业增信业务意向;紧接着,11月15日,龙湖集团就已完成了200亿元中期票据注册,从受理到完成注册仅用了5天时间。
在单次额度增高、注册效率加快之外,此次“第二支箭”的增信服务费用低于0.8%/年,仅为市场化增信服务费率的一半左右,这也为民营房企融资节省了成本。
除龙湖集团、美的置业、新城控股的注册发行获进展外,保利发展也发布公告称,收到交易商出具的4份《接受注册通知书》,其中,同意接受公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注册,总额100亿元,注册额度自各《接受注册通知书》落款之日起两年内有效。
“储架式发行”有何优势?
此次申请注册的三家房企均采用的是储架式注册发行的方式。根据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自律规则,能够向投资人规范进行信息披露的企业均可开展储架式注册发行。
据悉,储架式注册发行是市场化、法治化、公开透明的发债管理模式,企业可在注册有效期内结合需求分次发行。以龙湖集团为例,其可选聘多家机构组成主承销商团完成注册,后续每期发行时再结合实需确定当期发债规模、资金用途、主承销商。该模式可便利企业、投资人把握发行窗口、投资时机,提升市场投融资效率。
也就是说,在储架式注册发行下,房企可以不用立即发行有关证券,而是把公开招募书“储”于“架”上,在将来有融资需求时取用,这就为发行人提供了更大弹性,对于融资的时机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基于储架式注册发行的这种优势,在“第二支箭”利好释放的窗口期,更多民营房企在申请注册。目前,还有多家民营房企在沟通对接发债注册意向,交易商协会、中债增进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受理评议工作。
从已受理的三家房企来看,这三家先行试点的房企仍然为龙头房企,也出自中债增进公司支持发债时的示范房企名单。但是,由于“第二支箭”总融资额度高达2500亿元,且目的是为了改善民营房企融资氛围,所以未来有望扩围至更多的民营房企。
对此,中指研究院指出,这次政策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将有力引导市场机构改善对民营房企的风险偏好和融资氛围,有效缓解民营房企信用收缩问题,促进民营房企融资恢复。未来,民营房企发债融资支持范围和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第二支箭”效用如何?
随着“第二支箭”的扩容,人民银行政策工具箱里“三支箭”的实施成效也再次引起了业界关注。
人民银行工具箱里的“三支箭”分别指的是信贷、债券、股权。目前,前两支“箭”已经射出。那么,以债券支持为突破点的“第二支箭”的预期效力如何呢?会否改善民营房企融资环境?
据广发证券研报测算,如果2500亿元的规模都用于支持地产民营房企融资的话,那么足够覆盖未来一年尚未违约的民营地产企业债券到期规模(1402亿元),“时间换空间”,给政策更大的操作空间。政策不会忽视地产行业对于金融系统安全与居民资产安全的重要性,要抱有对政策解决问题的信心。
同时,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指出,“第二支箭”的效用取决于覆盖民营房企的广度和支持力度。
柏文喜表示:“目前已经亏损甚至爆雷的房地产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还是很难的,除非有明确的政策要求以及责任承担机制,当下,‘第二支箭’能否惠及多少企业目前尚不明确。如果这项政策只覆盖少数几家符合要求的企业的话,显然是难以解决行业性问题的。”
新京报记者 徐倩
编辑 武新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