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装饮用水如今成为很多人的刚需。数据显示,我国瓶装饮用水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23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349亿元。庞大的市场体量之下,有一个困扰消费者至少10年的小问题——部分瓶装饮用水灌得太满,无论怎么小心,都难免在拧开的时候洒出水。

对此的相关解释五花八门:有的称为了增强瓶体强度,防止运输过程中瘪瓶,一些厂商采用注气的灌装方法,另一些厂商则采用的是满灌方法;有的猜测灌满是为了让消费者感觉到实惠;有的认为灌满是为了保证水质不受污染;还有的则表示灌满是为了让实际水量与瓶体标注一致……

无论怎么解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灌得太满给饮用者造成了一点小麻烦,产品不够人化。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改进产品更多考虑的因素是成本和市场。从现状来看,即便部分消费者发出质疑声音,但综合考虑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和换瓶或调整灌装方法的成本,生产企业最终选择的是舍掉消费者饮用时的方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不够丰富的产品供给让很多制造企业“躺赚”,生产出来的东西只要质量没有大问题总会有人用。但是,随着供给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的可选择越来越多,“躺赚”的时代过去了。

同时,制造业产业链上消费者、生产者的关系正在重构,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日趋明显。随着人们的腰包鼓起来,在购物时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价比不再是购物考量的唯一因素,多样化、个化、人化的消费需求也随之而来。

过去“躺赚”的生产者们该坐起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在满足消费者功能诉求的同时,更进一步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甚至为他们创造价值。

往大了说,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以人更方便、更舒适为目的设计、生产产品是大势所趋。往小了说,钱在消费者腰包里,生产企业得学会讨喜。

以往是人要适应产品,如今是产品要适应人。实际上,一个充满人化的产品,往往是自带温度的。比如,有的厂商在饮料易拉罐上设置了盲文,方便盲人识别具体商品种类;有的口香糖厂商在包装里配一些小纸片,方便消费者嚼完处理。这些设计算不上伟大,却很“走心”,甚至是“暖心”。

而一旦一个产品能够给人们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让人们感到便捷、舒适,人们往往愿意主动推荐给别人。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分享已成生活常态。好口碑将为生产企业省去一大笔广告费。

要实现产品人化,不仅要走流水线,更要“走心”。好的产品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硬实力,同样需要精细化管理、洞察消费者软实力的加持。这将共同形成未来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需要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只有在设计、生产环节多了解消费者需求,多与消费者互动,生产出来的产品才可能与消费者有情感上的连接。

那么,再回到瓶装饮用水的问题上,企业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消费者拧瓶盖的时候,不那么轻易就洒出水来?或者,在解决问题之前,给一个温馨提示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