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面积大、人口多,为何只有14个地级政区
湖南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省份,湖南的“湖”字,取自洞庭湖,跟湖北是一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两湖地区都是楚国的地盘;到了汉朝,又同属于荆州。宋朝时期,才将荆州一分为二,洞庭湖以北区域命名为湖北,以南区域就是湖南。
从区域经济看,湖南属于中部地区,在中部六省的实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资料图片)
全省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是中部最大的省份。全省的常住人口为6622万人(2021年末的数据),在中部地区仅次于河南省,是第二人口大省。
湖南的GDP排在湖北之后,位居中部第3位。其实有一段时间,湖南还是领先湖北的,不过最近十多年的时间,湖南与湖北的差距越来越大。
湖南现有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从地级市政区的数量来看,湖南不算太多。按理说以湖南的面积和人口,地级市可以更多的,为何只有14个呢?
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南的政区格局就相对比较稳定。
以1959年为例,这时的湖南省主要包括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湘潭、株洲、衡阳等。
大体看上去,跟现在的湖南政区格局是差不多的,不过也是有变化的。比如张家界那个时候还不是地级市,怀化当时叫黔阳专区,永州市那时叫零陵专区。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大的变化,湖南政区格局变动最大的当属邵阳专区。
说实话,现在的邵阳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存在感并不是太高。不过在历史上,邵阳还叫“宝庆府”的时候,还是有点辉煌的。
南宋时期,宋理宗赵昀登基后,以自己的年号将邵州升格为宝庆府。直到1928年改称邵阳,宝庆这个地名存在了700多年。
湖南拆分最频繁的专区,就是邵阳专区
1949年,邵阳专区正式成立,驻地位于邵阳县(今天的邵阳城区)。
其实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已经有一部分市了。这个时候的市并不是太多,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人口规模的城市,邵阳专区的驻地依然是县。
不过邵阳市成立的时间也并不是太晚,1950年就从邵阳县,拆分出了邵阳市。这个时候的邵阳专区,所辖县市的数量并不是太多,只有1市、6县。
2年之后,也就是1952年,邵阳专区的县级政区数量基本扩大了一倍,下辖13个县市。这么神奇的现象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案就是,对现有的县市进行拆分。
那个时候,有一部分的县的面积是非常大的。比如广东就有几个县,是直接以全域升格为地级市的,足可见这些县规模之大。
邵阳县就是这样的。从分出了一个邵阳市(县级)之后,拆分就没断过。1952年,分出一部分组建了新邵县,又拆出了邵东县,这就是说建国初期的1个邵阳县,就拆分出了3个半的县级政区。
洞口县,是从武冈县分出来的。蓝田县(即后来的涟源县),是从4个县里分出来的。
除了自身政区的裂变之外,还有别的县市划入。1952年11月,益阳专区所属的3个县划入了邵阳专区。
此时的邵阳专区共辖1市、12县,不过政区范围还没有达到顶点。
在1953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是当时的县级邵阳市,从邵阳专区中脱离,成为省辖市。
地区和市分设,是那个时代的特色。而且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这些省辖市,有时候是地级,与专区(地区)同级,有时候又会划回到专区,成为县级市。
这不,到了1958年,邵阳市就又重新回到了邵阳专区的怀抱。
到了1969年的时候,邵阳地区的规模和范围达到了顶峰。从新化县,析出了冷水江市,这时的邵阳地区下辖2市、11县、1自治县,共14个县级政区。
邵阳地区的拆分很有戏剧性,2个县失而复得
1977年,邵阳专区一分为三,即邵阳市、邵阳地区、涟源地区(就是后来的娄底市)。
这是邵阳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拆分,从14个县级政区,缩小到了只剩一半的规模。
不过戏剧性的是,在1983年,原本划归娄底地区的邵东、新邵2个县,又重新划归了邵阳地区。加上邵阳市的回归,邵阳地区的县级政区又增加到了10个。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邵阳市下辖3个市辖区、6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12个县级政区。
要知道1983年之后,全国大范围的地市合并基本完成,政区变动不会太大了。
邵阳的县级政区数量增加,又是从何而来呢?主要就是设立区。1997年之前,邵阳的中心城区是分为东区、西区、郊区,这个区更多的类似于一个管理区,并不能算一个县级政区。
到了1997年的时候,这3个管理区撤销,分别成立了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也就是说从之前的县级邵阳市,拆分形成了3个区。
1997年之后,邵阳的政区格局基本形成,共有12个县市区。
现在湖南实行的一主二副格局,即长沙、岳阳、衡阳,其余的各地市定位都很一般。邵阳的综合实力在湖南算不上太强,只是县市众多,所以人口基数比较大。
目前邵阳还是中等城市规模,竟有3个市辖区,这一点也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