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一年,银行理财公司表现如何?根据部分上市银行披露的2021年业绩报告显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去年收获颇丰,多家实现净利润翻番增长。但与此同时,理财产品“破净”也颇受市场关注,中国商报记者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平台上检索发现,目前存续状态的4457只银行理财产品中,有354只的当前净值跌破1元净值。面对“破净”局面,银行理财公司该如何应对?

去年收获颇丰

据统计,目前已有14家银行在2021年年报中披露了旗下理财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从净利润数据上看,各家银行收获颇丰。

总体上看,这14家银行理财公司在2021年合计实现净利润221.41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幅达到135.82%。具体来看,招商银行旗下的招银理财以32.03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一,较2020年同比增长30.6%;兴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兴银理财以28.06亿元居第二,净利润较2020年同比增长108.6%;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理财则以26.09亿元净利润位居第三,净利润较2020年同比暴增473.4%。建信理财、农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等也表现不俗,2021年净利润均超过15亿元。

此外,2021年是信银理财、平安理财、徽银理财、青银理财、渝农商理财的首个完整经营年度,净利润均实现翻番,其中,青银理财净利润由2020年的300万元暴增至去年的4.08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上述成绩单的达成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完成相关整改过程中积极拓展业务,优化管理有关:一是银行理财的口碑和影响力、母行销售渠道优势、母行与子公司的战略协同效应发挥了作用;二是理财子公司成立之后,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三是2021年市场行情特别是债市基本可以定位于小牛市行情,为理财子公司提供了相对较好的市场环境。

据了解,截至2021年年底,银保监会已批准29家理财公司筹建,其中24家获批开业。“洁净起步”的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近六成,已发展成为理财市场重要的机构类型。

面临“破净”压力

然而,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出现的大面积净值波动情况却给一路上扬的公司蒙上了些许“阴影”。

中国商报记者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平台上检索发现,目前存续状态的4457只银行理财产品中,有354只的当前净值跌破1元净值。而在3月中旬,全市场包含银行发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28000余只理财产品中,破净产品超过2000只。这让不少习惯于用银行理财产品“保本”的投资者一时慌乱。

杨海平表示,这种局面主要与一定的市场波动有关,在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的第一年,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冲击,市场一度出现了股债双杀的情形,导致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互联网财富管理业务专家王永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配置于权益市场,部分资金买了股票,随着股市下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跌破1元面值也属于正常现象。

招银理财也曾向投资者解释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导致理财产品收益为负:其一,以前的理财产品不披露净值、现在监管要求对产品的净值进行披露;其二,以前产品计价多采用“摊余成本法”,现在监管要求理财产品用“市值法”计价;其三,因为近期债券市场整体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震荡,导致债券占比较大的一些净值型产品净值暂时表现不佳。

资管新规最关键的变革之一就是推进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为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 万亿元。同时,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

2021年是资管新规的最后过渡期,这意味着,从今年1月1日起,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净值型产品将是唯一合规的理财产品。而净值型理财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预期收益率,不承诺保本保息,产品净值会跟随市场波动而变化。

开启自购模式

面对市场波动,近两周以来,已有招银理财、光大理财、中邮理财等银行理财公司宣布自购,真金白银豪掷数亿提振市场信心。

4月2日,招银理财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将投入自有资金约5亿元,用于认购/申购我司旗下理财产品”,同时表示该公司高级管理层、各部门负责人自持公司理财产品的合计金额,已超过其去年薪酬的合计金额。同日,兴银理财发布公告称将以自有资金约10亿元,投资该公司所管理的理财产品。

而此前不久,另有三家银行理财公司宣布自购旗下理财产品,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3月23日,光大理财以自有资金不超过2亿元投资本公司发行的“阳光红”股票型和“阳光橙”混合型理财产品;3月24日,9只混合类理财产品有5只破净的南银理财宣布投入公司自有资金约5亿元用于认购/申购自家旗下理财产品;3月26日,中邮理财出手自有资金约6.5亿元自购。

“在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的背景下,理财子公司自购主要是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信心,表明理财产品的管理者对这个产品的收益率有信心。”杨海平对记者表示,此外,银行通过自购也可以得到一定收益。

杨海平认为,在当前情况下,理财子公司应该做到优化投资策略,优化产品设计,进一步加强净值管理,强化客户投资全过程的沟通管理。而针对投资者,他建议,一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财产品的选择,二是做到适度分散投资,三是选择有品牌影响力,历史业绩较好的、运营稳健的机构。

虽然开年以来银行理财收益波动较大,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仍保持在高位。同样来自《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仍占绝对主力,数量占比高达99.23%。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已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61万亿元,其中2021年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