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琴英
“保险+期货”作为现代农业价格风险管理和支农惠农的有效工具,与金融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在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入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鉴于我国农业保险政策运行现实,受制于农户收入水平有限及保费较高等,目前,我国“保险+期货”保费主要来源于三大商品交易所提供的补贴,地方政府或其他机构出资支持一部分,由此形成根植于中国农业保险实践性的“阶段性”特殊的“保险+期货”运行机制。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大商品交易所共提供支持资金约17亿元,年均增长96%;撬动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补贴资金3.84亿元,年均增长59%;相继在27个省459个县累计开展“保险+期货”试点项目930个。其中,承保现货数量从19.77万吨增加到469万吨;承保覆盖面从56万亩增加到1033万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7.5亿元;累计赔付金额约13.05亿元,共为571.91万户农户和1796个合作社提供价格和收入保障。
总体来说,“保险+期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保险+期货”创新模式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从陕西静宁县苹果“静宁模式”、黑龙江省桦川县玉米“桦川模式”、海南省天然橡胶“白沙模式”、河南省陕州区苹果“保险+期货”等几个模式分析,总结的经验一是凸显政府政策补贴的项目持续落实。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资金方面提供持续稳定财政支持的项目,使“保险+期货”项目更加可持续、稳定、扎实。二是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项目更加高效。地方政府充当保险公司和农户之间沟通协调桥梁,能够有效规避农户与保险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等造成的不必要纠纷,提高理赔效率。三是产品设计灵活的项目保障效果更加精准。通过分段赔付、梯度赔付,以及结构式亚式期权等创新结构化产品设计和高效对冲模式,提升农户种植收益的保障程度。四是多方协同项目保障效果更加充分。通过引入银行信贷、订单农业、附加上下游企业基差交易等环节,多方参与,“保险+期货”成效更加显著。
然而,这也暴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保费补贴资金缺位。大部分地市补贴资金的配套和使用缺位,“保险+期货”保费水平较高,阻碍了“保险+期货”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保费分担机制不健全。三大商品交易所承担的保费约60%,影响了“保险+期货”覆盖面和持续性。三是保险合约设计不科学。项目赔付率较低,难以覆盖农民的实际亏损。四是有效需求基础薄弱。地方政府及农户对其知之甚少,存在认知偏差,参与不充分。五是保单设计不精准。一方面,项目保单是在生产决策完成后签订,承保期限短,存在粮食尚未出售而保单已经到期情况;另一方面,项目目标价格和实际价格缺乏行业统一标准,价格设定较随意。
如何实现“保险+期货”高质量发展?1.锚定发展目标。一要积极推进保险、期货、期权市场建设,从广度、深度提高产品服务与创新水平,发挥有效规避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促进农户稳收增收;二要将“保险+期货”合约规则设计思路,由“引导产业”转变为“贴近产业”,最终深化为“顺应产业”,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三要加快从“交易所主导”向“政府统筹负责”转变,推动“保险+期货”的可持续及可复制性;四要扩大“保险+期货”整合银行金融、财政、扶贫机构为农业服务带来的巨大空间,发挥1+1>2、1+1+1>3的效果;五要提升长期对农业生产风险的抵御能力,实现保险公司、期货机构、农业经营主体、有关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风险共担、成本分摊、利益共享。2.锚定发展定位。(1)政策定位。一是将“保险+期货”纳入农业风险管理工具体系,保费补贴纳入中央、地方财政补贴范畴;二是“保险+期货”项目管理由交易所管理向地方政府管理转型;三是“保险+期货”项目将发展推广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焦,又要向小农户延伸,扩展其惠及面。(2)功能定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背景下,“保险+期货”发展定位瞄准五大方面:一是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户收入有机结合;二是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是全力保障乡村建设行动;五是全力保障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保险+期货”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建议有:首先,政府支持是“保险+期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和资金保障。包括完善财政补贴制度,拓宽保费资金来源;增强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大激励引导手段;建立合理保费分担机制,提升项目的持续性。其次,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保险+期货”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保障。包括丰富农产品期权品种,扩大项目惠及面;优化项目合约设计,提高项目赔付率。最后,强化多方高效协同合作是“保险+期货”得以顺畅高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包括打造“保险+期货”实现全链条金融服务,提高收入保障效果;加大政策宣传,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户有效需求。
(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