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一座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关系着民生之基、幸福之本,更是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作为西部地区的先进典型城市,成都以全国排名第七的经济总量,服务了全国排名第四的人口数量,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中,成都不断创新公共服务组织和供给方式,开展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改革攻坚,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荣获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第一名,为促进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做好顶层设计

让民生“设计图”变“施工图”

这几年,成都人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

“开通的地铁线路越来越多、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过个马路就有博物馆、就能听演唱会,街口转角就能就医,步行几分钟就有足球场……”家住成都市新都区桂湖街道的刘阿姨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家门口”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作为人口规模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是如何满足这么多人的公共服务,如何为这么多人建造一座“幸福城”的?

“从起步开始,成都就做好了高标准的公共服务顶层设计。”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早在2017年公布的《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规划》就提出,成都将全面增强公共服务能力;2022年5月发布的《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均衡、普惠、公、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成都公共服务规划在国家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突破。”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尤其是《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围绕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和应对人口总量结构挑战,把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领域纳入其中,以城市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为导向,让公共服务跟着人口流动进行布局。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些顶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服务找人,而不是人找服务。”

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为了补短板、锻长板,成都同步实施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分别在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通勤、生态环境、生活成本竞争力等10个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分步有序实施了一批强功能、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

数据显示,年来,成都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7%以上水五年累计投入9100亿元实施重大民生项目649个,新增学位59.4万个、医疗床位2.6万张、养老床位1.4万张、保障住房16.5万方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3.5万人,以实实在在的项目将民生实事的“设计图”变成“施工图”,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立“三张清单”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

顶层设计有了,公共服务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建设实施,但公共服务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实施?

为了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成都不断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探索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清单、设施建设项目清单、服务数据清单,以“三张清单”为载体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依据群众的急难愁盼和民生需求,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内容、设施建设动态调整、提标扩面。成都公共服务“三张清单”模式被国家发改委编入《全国“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白皮书》,向全国推广基本公共服务成都经验。

而为了促进公共服务的更好落实和“三张清单”的执行,成都深入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同时,积极承担国家相关试点任务,探索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

据了解,成都每个区都承担了不同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试点任务。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试点工作对成都公共服务的拉动作用非常大,尤其是对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

以锦江区为例,本报记者在走访时看到,在锦江区九眼桥社区长寿食堂,多名老人表示很满意食堂贴心的服务。“我们长期在这吃,15元一餐,便宜味道又好,不想来食堂的,还可以送到家里,很方便。”

锦江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党委书记何婉霞告诉本报记者,自承担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和殡葬服务3个民政领域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以来,锦江区推动“单一供给养老”向“智慧多元养老”转变,建设多层次、多维度、高质量的养老供给标准体系,初步形成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锦江模式”,为民政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新经验、新做法、新样板。

“新都区是首批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之一,也是全国首批51个试点项目中唯一一个文体服务领域的专项试点。”新都区文旅局文化科科长程露莹告诉本报记者,试点以来,新都区将13项公共服务与28项非公共服务共融共享,创新“公益+抵偿+市场”价值传导链,助推文化繁荣,以社区为支点实现了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而这些只是成都市不断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缩影。这几年,成都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全力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城市的文明素养也更丰盈,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成都也因此位居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位。在监测细分领域,成都在医疗服务、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养老服务领域满意度得分均为全国第一。

提质“幸福城”让公共服务“倍增”

迈入“十四五”时期,成都公共服务建设面临着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

机遇方面,成都将紧抓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政策机遇,以及从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跃升,为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但挑战也很艰巨,如人口发展带来的挑战;城乡区域服务亟待协调,供给水、基础设施差异明显;优质化、个化、多样化的高品质公共服务需求加大等。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根据国家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精神,聚焦共建共享、可感可及,推动基本民生领域补短板,谋划新一轮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计划”,优化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补齐郊区新城公共服务短板,强化“15分钟公共服务圈”设施配置,不断提升成都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水

同时,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改革,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优质化为新一阶段改革目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管理、供给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等机制,进一步释放内生动力,让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迎来“倍增”。

城市发展靠的不仅是优质高效的前景,更是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成都正在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稳步推动共同富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