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7日举行的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金融的影响”研讨中,权威专家为如何进一步完善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社保制度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在演讲中指出,当前,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体现养老金长期性、安全性、收益性特点,具有领取约束性的养老金融业务发展还存在短板。当前中国需要积极开展第三支柱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可从拓展商业养老保险服务、推出养老理财金融服务、做好养老储蓄服务等方面着手。“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养老储蓄产品试点方案,将适时稳步启动试点工作。”他透露。
周延礼建议,要积极试点,不断总结推广经验,力争通过示范引领,为养老金融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要更加重视第三支柱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明确第三支柱发展定位,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深化养老金融服务结构性改革,促进第三支柱规范发展。
周延礼指出,要调动多元主体资本参与养老金融服务,提供养老群体所需要的长期养老保险业务。随着养老金融服务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将逐渐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局面,满足养老保险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谈到中国老龄化对社保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介绍,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中国抚养比进一步提升,2020年是17%,预计2030年要提高到25%,2050年要超过43%,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了,在G7里面只有西班牙、德国、日本几个国家比中国老龄化严重。
郑秉文还提到了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我国储蓄率一直在下降,到现在大约下降了七八个百分点,储蓄率下降表现为其占可支配收入比例逐渐下降。
郑秉文认为,“我们现在就处在建立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最有利的窗口期,我国储蓄率虽然在下降,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目前首先要建立第三支柱制度,具体走什么路径,是“哑铃型模式”还是“金字塔型模式”,要结合中国国情来选择。
他强调:“中国灵活就业人员有2个多亿,还有广大的自由职业者不可能加入第二支柱,所以理论上讲第三支柱的覆盖一定要大于第二支柱,这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重要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