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侯俊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金秋十月夜凉如水,黄海岸畔热血沸腾。走,看星星去!数十万烟台市民奔走相告,共同见证我国航天事业刷新历史的高光时刻。
10月7日21时10分,在海阳市西南海域3公里处,我国首次实施固体运载火箭近岸海上卫星发射。经过10余分钟的飞行,近岸发射使用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两颗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此前,火箭完成总装测试后,需经铁路运输至发射场,整个流程时间较长。如今,在国内首个海上发射母港——海阳港出厂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完成总装、测试、对接等环节后,经转运上船、全系统合练,航行至预定发射海域后即可完成发射,全程只需4~5天。
“我们的航空航天产业正向建设国际一流的海上发射服务中心和空天信息产业聚集区大步迈进。”说起海上发射,烟台市市长郑德雁表示。
三年前,烟台市抢抓我国首次海上发射成功机遇,铺陈布局、落子成势,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海上发射被列入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形成了以海阳市、高新区、黄渤海新区领建,龙口市、福山区协同的发展态势,东方航天港商用航天、高新区卫星研发制造及应用、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新材料三大板块逐步成型、突破发展。目前,烟台市拥有航空航天产业关联企业34户,拥有航天513所、山东长征火箭、东方蓝天钛金科技、南山铝业等龙头企业,拥有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烟台数据与应用中心、山东省微纳卫星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科创中心6个。
三年来,东方航天港先后完成了国内首次海上发射和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今年4月30日,国内首次“一站式”海上发射,实现火箭总装、总测、出港、发射一体化的历史性突破,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能力加速成形。
“明年6月底前,完成海上发射船和半固定发射平台建设并投用,达到所有陆地发射火箭型号技术要求。全年保障完成火箭发射5次以上,填补我国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空白。”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介绍,东方航天港将锚定发射母港、产业集群、文旅基地三大定位,加快形成固液兼容、冷热兼备的海上发射能力。
肩负着海上发射能力重要保障任务,东方航天港还积极探索“机动+固定”的海上发射模式,联合海军航空大学何友院士团队,启动国内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船建造,开展坐底式半固定海上发射平台改造,这是东方航天港的创新之举。
10月8日,一场知名院士齐聚、学术大咖会集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顶流大会在海阳市十里金滩举行,会上,几条重磅信息正式公开: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联合李德仁院士打造“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首星“烟台1号”面向烟台市及周边区域需求,于今年12月发射,这将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颗智能遥感星;联合浪潮航天宏图启动卫星数据园,海阳在东方航天港建设数据、运营等五大中心,吸引卫星制造产业链企业落地,助力海阳空天信息服务产业园发展。来源:大众日报
来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ahhfxmt@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