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您放心出发吧。我可以请假回来照顾爸爸,在家也能学习,肯定不会耽误功课。等爸爸康复,我们一起去西藏看您。”刘斯援藏出发前夕,在外地读书的儿子王维发来微信安慰母亲道。2016年,福建省选拔第八批援藏干部进藏工作,时任厦门信息学校信息部教学部长、52岁的刘斯毫不犹豫地提交了报名申请,“援藏一直都是我的心愿。”
进藏时间日益临近,刘斯做好了准备工作,意外却发生了:爱人王刚突发心脏病住院。这让她一时乱了心绪。
刘斯一边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一边做着是否还要去西藏的心理斗争。细心的丈夫看出她的犹豫,安慰道:“我知道援藏是你的心愿,你就放心去吧。我在慢慢康复,一定能照顾好自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口援藏实施近3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接续奔赴高原,建设西藏。离家千里,过去援藏干部对亲人的浓浓思念只能寄托于信笺,而如今随着通讯不断发展,电话、微信、视频通话等极大方便了沟通,成为了新的“家书”传递工具。时移世易,但亲情的牵挂一直都没有变。
一人援藏,全家援藏。“她工作忙,一年回家的时间有限,孩子也在上大学,我们一家三口在3个地方,基本靠发微信联系,都快成网友了。”王刚告诉记者,“我和孩子的心也跟着她一起去了西藏。”
刘斯(着红衣者)与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学习。(受访者供图)
刘斯先后参加福建省第八批、第九批援藏,帮助西藏昌都市左贡县成立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引入援藏力量建立起教师发展培训中心;自掏腰包近10万元资助来自贫困家庭的扎西江村、向巴曲珍兄妹完成学业,成为当地民族团结佳话;全身心投入教学一线,被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学生称为“刘妈妈”。
2021年,刘斯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些年,没有家人的全力支持,我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援藏工作中,他们也付出了巨大心血。”刘斯说。
“对家人的思念依托于一部手机,我在这头,他们在那头。”援藏3年,来自安徽的援藏干部裴含龙每天和家人通电话的习惯雷打不动。
“他工作很忙,常常顾不上看微信,我们基本都是打电话联系。”裴含龙的妻子陈邦玉说。
“在外工作,最想接听的是来自亲人的电话,最害怕的也是亲人的电话,生怕家里会出事。”2020年12月,当得知外婆去世的消息,裴含龙悲痛万分,但他选择了坚守在西藏山南市错那县的工作岗位。
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山南市错那县勒布沟,气候温润,种茶历史悠久。但由于技术落后,茶产业发展缓慢。
2019年,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到来后,对百亩老茶园进行了机械耕除、增施有机肥、缺株补植等一系列老茶树复壮措施,使茶园焕发生机。同时举办茶叶技工培训班,帮助茶叶合作社改进工艺、改善品质、创设品牌,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在茶园打工每天收入200元,年底还能分红,在家门口就业挺好!”28岁的次仁旺姆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勒布沟。
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裴含龙等援藏干部们的辛勤付出。援藏期间,裴含龙主抓错那县农业农村工作,田间地头搞调研、四处奔走联络资源、不厌其烦地做群众思想工作,成为大家眼中的“拼命三郎”。
裴含龙(右二)在错那县勒布沟贡日乡指导大棚茶叶栽培。(受访者供图)
去年2月,裴含龙71岁的父亲突发重病住院。得知消息,担心不已的他急忙奔赴父亲身旁照料,而短短20天后他又回到援藏工作岗位。相隔千里,他只能通过打电话询问父亲的病情。
“你安心工作,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造福一方百姓。”父亲在电话里反复叮嘱道。裴含龙感慨:“我不是一个人奋战在雪域高原,还有家人对我的殷殷期盼。”
舍小家为大家,扎根雪域奉献芳华,这是广大援藏干部的真实写照。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