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阻击疫情的“战场”,来自各岗位的“白衣天使”不仅第一时间吹响了战“疫”集结号,更各展所长、各显神通,为基层的疫情防控提效能、增暖意。
采样之后的“揪毒”英雄
在庞大的采样数据背后有这么一群人,凭着一双“火眼金睛”,快速揪出隐藏的“病毒”。当一辆辆装有标本转运箱的运输车到达以后,全副武装的核酸检测人员马上开始接收标本。完成信息录入,将标本送进实验室,区中医院PCR新冠核酸实验室的检验人员就开始提取核酸了。
据PCR组长邬琼璐介绍,每批核酸样本的提取时间大约为20分钟。每个样本需要手动配置试纸,之后分装至扩增板中。多少份样本就需配制多少份试剂,几千份试剂就是几千次的加样量。他们6人被分为三班倒,一坐就是6小时,加样、提取、加产物,不停地重复。“检验人员4小时可以完成近1000管标本加样,单手开盖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基本操作,就算拧到手指抽筋也不停歇。”
除了身上受到层层“束缚”,检测人员所处的实验室更是密闭负压的。行动受限、闷热、汗流浃背、通宵达旦是检测人员的日常,辛苦的付出只为竭尽全力打赢这场战斗。
“非科班”的采样点“老点长”
4月10日晚,区滨海新城医院接到上级指令,要求在11日清晨对春晓街道开展核酸采样工作。接到通知后,该院的行政后勤人员柯璐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协助医务人员准备物资,并报名成为堰潭社核酸采样点的点位长。
凌晨2点,各项物资准备完毕。5点,柯璐随采样人员一起出发前往采样点。6点30分,核酸采样正式开始,柯璐一刻也没闲着,维持现场秩序、提醒村民保持1米线距离、提前准备登记码,还要时不时接打电话对接工作。此外,作为点位长,他还要负责采样标本打包和医疗垃圾清理。
当天的气温直逼30℃,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柯璐早已汗流浃背,但她始终坚持着,直到完成最后一位村民的核酸采样。
1997年出生的柯璐已经多次参加大规模核酸采样,对于这份工作,她始终满怀热情。“作为点位长,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既要当好医务人员的‘后盾’,又要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这些是我力所能及的,我肯定义不容辞。”说着,柯璐又着手起采样的收尾工作,和工作人员一起打扫现场卫生,为环境消毒。
手制“采样包”成上门采样“新标配”
近段时间以来,梅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会不定时接到上门采样的任务,外采队员们需要随身携带手消、咽拭子、采集管、打包袋等多种物品,两只手不够用怎么办?
要想提高效率必须得把双手解放出来,这自然难不倒“大白”们。护理组成员立马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的硬纸盒、硬纸板等手工制作了上门核酸检测“采样包”。贴上预约二维码,配上喜欢的图案,这些采样包俨然就是一个个“限量版”的斜挎包。
说到最初的想法,护士长陆奇波表示,在第一次上门采集时,他们把所有和采集相关的设备都拿在手上,但等到采集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无处安置了,弄得他们手忙脚乱。“这个‘秘密武器’一制作出来,瞬间减轻了我们出门时的负担,大大提高了采样的工作效率。”
防反光“小神器”化解扫码尴尬
“使用这个‘小神器’,避免了室外手机屏幕反光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扫码速度和检测效率。”4月10日下午,在大榭街道王家公园北侧核酸检测采样点,记者看到登记区的桌子上都放着纸箱子,纸箱盖已去掉,纸箱的一侧底部挖了一个小孔,前来核酸检测的居民按照秩序,把录有个人信息的手机屏幕放入纸箱中,扫码录入工作人员立刻扫码成功。
原来,在户外阳光照射下,核酸检测时手机扫码特别容易反光,有的居民手机膜还是防蓝光的、防偷窥的,扫码录入的工作人员经常要反复扫码寻找合适角度,才能扫码成功,浪费了不少时间。采样点行政点长戴军营见状后,想了个办法,就地取材,用装手术服的包装箱现场制作出两个纸箱,成为防反光“小神器”,化解了医护人员和检测人员的反复扫码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