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不足2万元到200多万元,短短一年,一个耕地抛荒、信访不断的后进村,如何逆袭成为集体经济强村?

事情还得从一纸合作协议说起。 2021年4月,安徽农垦农产品公司与长丰县大路村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在大路村流转3000多亩土地,村企合作经营,每亩付给村民租金400元,按约定比例分红。

这份合作协议的核心条款是:“523分红”,即农垦、村集体、农民分别按照利润的50%、20%、30%实行利润分成。农垦农产品公司以粮食产量和成本控制为基础指标,根据三方责任分工进行分类考核。“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农垦农产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汪登松说,“让农垦农产品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生产骨干三方同经营、同参与、同负责,把一个积极性变成三个积极性”。

近年来安徽农垦一直致力于垦地合作,探索过“出场进村”的土地流转模式,但始终走不出“大包大揽、单边作战”的误区,总体成效不佳。在大路村,安徽农垦改变了打法。

2021年4月初,农垦农产品公司安排陈从贵、王玉虎、孙治国三名农业技术骨干到大路村蹲点,负责3000多亩农作物的生产组织、农资供应和技术指导。高级农艺师王玉虎则认为,经营这3000多亩地,仅靠他们三个人是玩不转的,必须依靠村集体合作社、村干部发动当地农民参与生产管理全过程,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抓紧培训一支“职业农民”队伍;其次要把农垦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迅速传授给他们,并通过他们推广给参与生产的农民;再次是以职业农民带动农机专业服务,就地就近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

3个人把6个村干部组织起来,手把手向他们传授农业水稻和高粱的生产技术,组织他们到农垦现场考察,以各种方式“速成”培育职业农民。同时推行地块“网格化”管理,将每500亩土地作为1个网格单元,由1名职业农民负责管理。职业农民根据“网格化”管理要求,有效落实自己负责的单元管理任务,提高农艺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完成农作物产量;村集体合作社将农民收入与田间管理、作物收成等挂钩。

今年70岁的大路村村民董善业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2020年,他家6口人28亩地,每年总收入6000多元;2021年农垦流转土地后,每天务工收入100元,一年有120天共1.2万元收入进项;加上每亩400元保底收入,以及村集体分红,如今每年已有2万元的收入,一下子翻了3倍。

在外发展有成就的小老板、大路村村民董吉豹看准村企合作项目的商机,在大路村成立农机服务公司,投资170多万元,购置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无人机等机械15台套,去年农机作业收入60万元。

2021年,村企合作项目首战告捷,农垦农产品公司3000多亩土地纯收益达到110万元,其中返还40万元用于村集体分红。当年大路村集体经济收入200多万元,一举甩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农垦农产品公司纪委书记钱奕庭表示,通过建立协作分红机制,农垦负责技术支撑和后端销售,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村集体发挥组织管理作用,农民负责田间管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形成了良性发展局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