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额会“长大”、随时减保灵活性高、可锁定收益……在银行存款利率调降、基金收益欠佳的情况下,增额终身寿险却“翻红”,成为银保市场上的黑马。

但在“投保热”的一片喧嚣之下,其宣传乱象开始显现,风险也逐渐暴露。

近日,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风险提示,强调增额终身寿险并非“稳赚不赔”,中途退保恐会损失保费,提醒消费者警惕增额终身寿险误导宣传。

兼具保障和储蓄功能 增额终身寿险引爆市场

终身寿险是指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且保险期间为终身的人寿保险。因终身寿险的保险金额可以在产品设计时预先设定,如每年增长一定比例或下降一定比例,所以增额终身寿险可以理解为是“将保额设计为每年增长一定比例的终身寿险”。

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增额终身寿险用了近10年时间。2013年,我国首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上市,由永达理保险经纪引入并推介至信泰人寿进行销售。随后几年,多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相关产品,但并未引起关注。

指针拨到2019年8月,为规范利差损风险,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明确,将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的评估利率由4.025%上限下调至3.5%。定价利率4.025%的年金险退出舞台。

更早的2018年,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要求打破刚性兑付,保本理财产品因有较大的净值波动,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在此背景下,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增额终身寿险终于迎来了发展机遇,并吸引头部大型保险公司纷纷入局。

增额终身寿险到底有多受欢迎?从各上市险企披露的中报来看,增额终身寿险逐渐成为银保渠道的主力产品。另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显示,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具有的资金灵活度高、用途多样的功能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银保市场的绝对主流地位。

“增额终身寿险对我来说就是长期储蓄,为孩子几十年之后用钱做准备。而且可以随时取现,遇到突发情况时也能应急。”一位两年前为孩子投保的家长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在记者咨询时,一位保险经纪人也向记者证实了增额终身寿险的火爆现状: 在银行存款利率下行、基金投资收益不稳定的当下,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保障和储蓄功能兼备的产品,增额终身寿险契合了他们的需求,所以广受青睐。

“应监管部门要求,近期将会有几个产品密集下架,所以这段时间来咨询和购买的消费者更多了。”上述保险经纪人告诉记者。

并非“稳赚不赔” 行业乱象浮出水面

在发展过程中,增额终身寿险并非是“一片净土”。在利益驱使下,将终身寿险产品打包成短期存续的理财型产品的销售乱象频出。

早在2020年年底,银保监会就通报称,相关企业报送的某终身寿险产品可灵活减保,且无比例限制;产品前五年退保率过高,存在长险短做风险。

银保监会今年2月公布的《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2版》指出了增额终身险的突出问题:产品的保额递增比例(并非消费者的投资收益率)超过3.5%,易与实际收益产生混淆,存在噱头营销风险;产品的加减保设计不合理,存在变相突破定价利率风险。

此外,在对增额终身寿险进行宣传和营销的过程中,可随时加保减保,按需取用是保险经纪人的惯用说辞,稳赚不赔也成为投保人的普遍认知。

但据已投保者透露,其购买的增额终身险如在前5年赎回预计会亏本,但长期持有会有4%左右的回报。“感觉增额终身险不太适合短期持有。”

对此,中国精算师协会表示,消费者如中途退保,可以领取保单的现金价值。增额终身寿险的现金价值一般在前5年低于累积所缴保费,之后才会逐渐超过累积所缴保费。据不完全统计,若在投保后第1年退保,将会损失10%—60%的保费;若在第20年退保,收益约在2%—2.5%之间,保险消费者应注意是否与自身预期相符。

剑指诸多乱象,监管之锤正在落下。今年以来,有多款增额终身寿险增额利率超过3.5%的产品陆续停售。记者了解到,目前仍有某增额利率为3.8%的产品在售,但将于今年9月30日下架。

据悉,目前,险企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报备趋严,易于误导消费者的产品已很难通过备案。

“建议投保人理性对待,清楚了解相关风险,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匹配需求。”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避免长险短做 险企还需应对利差损风险

“长险短做”虽然能为险企快速吸收保费,但也增加了其现金流不足的流动性风险。

据悉,目前市面上较为热门的几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现金价值均可在10年内超越保费。部分险企为吸引消费者,将增额终身寿险前几年的现金价值拉高。产品的快速“回本”意味着提前退保或取现减保并无损失,但长此以往保险公司可能会产生利差损,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在上述受访业内人士看来,“长险短做”是此类产品最大的风险。“险资投资底层标的是长期固收类资产,期限长,安全性相对较高。频繁退保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将是很大的挑战,期限错配不利于长期经营的稳定性。”

国君非银分析师刘琦欣表示,针对增额终身寿险面临的较大利差损风险,预计长期险企将考虑通过降低预定利率或降低减保权益限额等加以应对。

事实上,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一直紧锣密鼓地强化对险企“长险短做”的整治。“监管部门对市场上露头的'长险短做’紧抓不放,对个别公司外放核保责任的、个别产品对利率过高的进行风险提示。”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

银保监会公布的前述“负面清单”明确,年金保险产品设计异化,第一年末现金价值即超过已缴保费,同时条款设计灵活的加、减保额功能,实现类万能型保险自由进行账户部分领取功能,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发挥风险提示作用,要求险企在日常产品开发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监管规制、“负面清单”等监管要求,认真做好产品开发、销售、回溯等全流程管理,切实承担起产品管理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