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结束了香港国际传播研修班的学习,乘坐飞机从北京回到香港。短短一周的研修,行程非常丰富,我与20余位香港“网红”一起在北大学习,交流拍片经验,还参观了外交部、央视、抖音、微博等部门和机构,见到了记者朋友,品尝了地道北京美食,每一天都很充实。说起来,这已是我第4次来到北京,但每次都有新的体验,着实令人欣喜!

周洁莹

我叫周洁莹,1998年出生于香港。我的爷爷是北京人,几十年前,他跟随队伍南下时,结识了一同抗日的奶奶。我父亲是酒楼厨师,烧得一手好粤菜。后来他去印尼发展,认识了我妈妈,回港后生下了我和哥哥。从我记事起,爱国的传统就一直深植于我的家风中。香港发生非法“占中”事件时,父亲带我和哥哥深入现场,看到被破坏的街道、纷争和撕裂的人群,我内心很痛,也初步形成了我的政治观。

周洁莹(右)与李梓敬一起录制视频

大学一年级时,我参与到深水埗李郑屋邨的地区工作中,一做就是3年。2019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我在一个撑警集会上发言,被媒体报道后走红,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称赞。父亲也一直鼓励我大胆尝试,做爱国爱港的青年意见领袖。在深水埗工作时,我认识了建制派的李梓敬,后来我也加入拍摄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行列,积极发声,让世界听见真实的中国声音。


(资料图片)

周洁莹(左)大学毕业时与父亲留影

到大学毕业时,我积累了不少经验,选择成为“屈机tv”频道的一名全职主播,每周更新2次视频。记得我的第一条视频是介绍在东京奥运会夺冠的跳水“天才少女”全红婵,获得了30万次观看。很多网友留言,从我的娓娓道来中,认识了这位可爱努力的小女孩,称赞她是全球华人的骄傲。更有网友表示很喜欢我的主持风格,这坚定了我继续下去的动力。

周洁莹拍摄视频介绍跳水“天才少女”全红婵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大家听得进去又能喜欢,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找到合适的选题,我要阅读大量的报道和资料,追逐热点和寻找观众的兴趣点。很多时候,我要搜索枯肠,才能写出一个满意的脚本。拍摄时,我也不断摸索,尝试用轻松的方式去倾谈。幸运的是,经过几年努力,我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粉丝,视频制作也更得心应手了。

工作的每一天,我都在认识祖国,了解祖国。这些年,祖国飞速发展,我在收集资料时看到祖国在航天、高铁、医疗等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由衷生出一种骄傲和自豪感。在与内地好友的交往中,我更看到他们的才华素质,才发现原来香港人对祖国有这么多误解和偏见。

周洁莹(左2)在湖南参加交流活动

在北大学习的这段日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紧,从早到晚接连不断地上课。虽然我一直在媒体上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但这其实是我第一次从理论角度去了解国际传播的规律。有了实际工作的经验,再汲取更新更系统的理论知识,我的眼界也更开阔了。

周洁莹在外交部参观

我常常在想,讲好“中国故事”,让喜欢的人听完后主动分享很重要,让不喜欢听的人变得喜欢听也很重要。怎么才能让他们从不喜欢到喜欢呢?记得有位教授讲,有些人比较极端,因为他们事先就带有偏见,我们要先去剖析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偏见在哪里,再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角度去讲故事。下一步,我就要从这些方面下力气,让不喜欢的人也来听我讲。

周洁莹在北京学习时参与讨论发言

我想,或许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不少香港人周末喜欢去深圳游玩和消费,我可以从这方面多介绍,让他们多一点信息去认识内地。二是,不少香港青年正面临求职发展等困境。我可以多讲讲粤港澳大湾区的求职信息和创业机会。不用怕他们是不是有偏见,主要引导他们怎么获得工作机会,如何去立身赚钱。一旦与自己未来发展有关系,他们或许就愿意来听。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讲座。我把朋友们都叫过去了,其中一些人偏见就比较大。但他们心里想知道,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是怎么一回事,会不会有自己的机会。果然,讲座结束后,反响都不错。我想,时间久了,他们了解得多了,自然就会放下偏见。慢慢地,一些人歪曲的心自然就会“回归”了。

周洁莹在社区服务,聆听长者心声

如今,每每想起北京之行,点点滴滴都让我回味。经历了2019年的“黑暴”后,香港社会逐步走出了阴影,正走向良政善治。接下来,我要继续回到社区,贡献自己,服务市民。从更细微的工作去改善地区环境。因为只有做好地区工作,讲好地区故事,才能慢慢地连接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我也希望能创立经营起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宣传介绍香港的文化给内地朋友,也把内地的文化和社会动态介绍给香港市民,做好香港与内地双向沟通的一座桥梁。未来的路还长,我会继续努力!

——香港“95后”青年周洁莹

点击“香江来信”,阅读更多香港人真实心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孟紫薇 黄品超 胡德成 李松林

流程编辑:u032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