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宁夏大学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教师马超都会准时到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打卡”。“除了每周有一两天回学校完成教学任务,马博士基本跟我们的员工一样按时上下班,专门搞创新研究。”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炜介绍说。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倘若人才总量偏小,高层次人才短缺,又遭遇“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但宁夏有自己的招儿,那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新模式,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围绕企业需求,不限合作对象
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是自治区一家创新型示范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从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静止式单相预付费多功能电能表开始,多年来积极推动国内计量仪表由机械式向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然而在李建炜看来,公司在理论研究、创新突破等方面,短板依然很多。
他们也与国内多所高校有合作,但总感觉不是那么得劲儿,“只能解决一个个点上的问题,而我们在主导产品的发展方向上需要指引”。
2020年,在宁夏大学的大力支持下,该校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和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结起了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的“对子”。
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的马超,带领团队扛起了创新研究室的大旗,基于主导产品进行方向性技术研究。
“都是按照5年以上规划来考虑的。技术研究通了,再用到产品上,就能作为新的标准进行规模性生产。”李建炜说。
围绕企业需求,不限合作对象。近年来,宁夏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用人主体的“双主体”作用,一改过去“全职、刚性”的引才方式,以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为载体,精准、灵活、高效引才引智。
特别是在2017年,宁夏面向全国形成了“1+N”东西部科技合作长效机制,为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市场规律主导,方式灵活多样
“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宁夏科技厅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赵双象指出。
柔性引才引智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合作项目引才,即“项目+人才”模式;二是搭建创新载体引智,即“平台+人才”模式;三是开展精准对接引技,即“成果+人才”模式。
宁夏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加拿大籍应用微生物学家杨国平,入职北方民族大学后组建了“宁夏特殊生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持和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并于2015年获得宁夏“六盘山友谊奖”。
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柔性引才引智模式,精准对接需求,提高创新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引才成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求,更符合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实际。特别是中国工程院在宁夏建立了西北首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地方研究院,围绕宁夏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实施由院士领衔的重大战略研究项目5批41个,参与的院士多达141位。
截至目前,参与“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的省市达到20多个,高校和院所超过360家,各类创新主体685家,共吸引7000多名科技人才参与宁夏科技创新活动。
“宁夏虽然缺乏高层次人才,但通过这种机制可以集聚全国优质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助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赵双象表示。
各方通力合作,实现共赢
随着高端创新人才“朋友圈”迅速扩大,他们为宁夏科技创新发挥的作用也愈发明显。
千余项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中,80%以上由企业承担实施,助力宁夏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单项冠军”。
宁夏维尔铸造公司为突破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研制关键技术,先后柔性引进北京交通大学邢书明教授团队,沈阳工业大学于宝义、李润霞等教授,攻克数百个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技术难题,使枕梁零部件开发周期缩短18%、铸造一次成品合格率提升92.8%,实现了进口替代。
在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带动下,宁夏部分企业近两年还积极“走出去”,在科技资源密集地区建立“飞地”研发平台就地引才,形成了“区外研发、区内转化”的新模式。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杭州建立了研发中心,近3年研发出5大类60多个产品。
通过与高端人才的通力合作,一个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犹如安上了“加速器”。
在外籍专家的带领下,宁夏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微生物技术做起大文章,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种植成本、提升土地肥力、提高作物品质,同时减少碳排放,打造出有机、无机、生物相结合的“五丰绿色种植”模式。
“他给我们教技术、带团队,自己可以做课题,企业也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及就业机会,这种合作是真正的‘多赢’!”该公司总经理杨国清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