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消费降级”这词可太火了。
工作日的饭点,人均20元的重庆小面和快餐店人满为患,人均几百的日料店都在推便宜大碗的工作套餐。
更经济适用的年轻人,正把这三年get到的烧菜技能发扬光大,只需要蹭下公司的免费微波炉。
【资料图】
节假日出游的变化也挺大。
几年前,一到小长假,票圈刷屏的不是欧洲就是东南亚,主打一个阳光沙滩慢节奏,而现在,最流行的词已经变成了“特种兵式旅行”——
花最少的金钱,走最多的景点,日行三万步,吃烧烤最火。
护肤品更是“平替”重灾区。
往年,大伙儿聊起护肤,讨论的都是黑白绷带、绿宝瓶、神仙水……
如今,讨论的都是功效类似的国货品牌,主打就是一个性价比。
最近,我们发现,在房地产这种大宗消费领域,大家也开始集体“消费降级”,开始扎堆找“平替”了——
今年3月,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粉丝W找到我们想买房,入市的理由非常刚需——
大宝要上学了,二宝也出生了,希望改善居住的地段,换个好点的学位。
最初的预算定在850万,主要诉求是市区的大四房。
连续几个星期,我们的首席咨询师老六领着W一家走南闯北,从海珠的江景新盘看到荔湾广钢片区的二手学位房,再到黄埔的老牌网红盘,都在对比考虑的范围之内。
但看着看着,W的想法就变了——
“四房的话,最好控制在700万以内吧,但如果有合适的,550万以下的三房就最好了,我就可以一次性付款。”
明明可以负担800多万的房子,却宁愿找500多万的“平替”来过渡,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沟通中,W坦言,主要是对所处的行业有了一些担忧。
“最近这段时间,身边走的人越来越多,眼看自己也30多岁了,感觉向上难以突破了,还是稳妥一点好。”
前些年,互联网行业高歌猛进,海外上市此起彼伏,每一轮上市都掀起一波造富的热潮,来钱实在是太快了。
彼时,大厂员工大都意气风发。
老六带过好几个互联网行业的客户,在他记忆里,如果小夫妻都在大厂工作,只要工作了两三年,就敢不靠家里,踮着脚够上个600万往上的大房子——
手上没啥现金流也不怕,大厂员工通常有低息甚至无息贷款,随便就可以折腾出几十万当首付,丝毫不会为未来的收入所担心。
而现在,同在广州的另一个大厂今年已经裁员了四分之一,对于不少从业者来说,能勉强苟住就实属幸运了。
之前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日子,说起来,像是过去了一个世纪。
除了购房总价降级,如今,还出现了一种更新的“平替”——
用长期租房,来替代买房or换房。
最近,我们在翻小红书时刷到一条这样的笔记,主题是——
深圳有房的我们,租房一年真的太香了。
博主的家庭构成是老师+互联网大厂员工,这样的配置,在深圳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绝对算得上是中产阶级了。
2017年后,小两口在深圳的龙岗和福田区各入手了一套六七十平米的两房单位,紧接着就是房价暴涨,也算是吃到了楼市的时代红利。
然后,孩子出生,父母来深带娃,两房明显的不够用,本来想着这两年抓紧置换,但深圳房价一路向下,房子一下子就不太好卖了。
再加上担忧大厂优化,又不敢贸然加杠杆,等啊等啊,博主一家就佛系了——
不折腾换房了,把手上的两套小房子出租,拿着租金,在女生工作地附近,几乎无成本地租了一套市价2000多万的三居室。
这么一折腾,生活质量大有提高:
工作日上班可以睡懒觉了;孩子的早教和幼儿园就在家门口,小学按照职工子弟入读,到小学毕业都可以不愁接送;旁边就是香蜜湖公园,环境好;小区里圈层纯粹,邻居素质也高……
写到这里,我都不禁都有点羡慕了。
讲真,这种操作真心打开了一种新思路。
这些年来房价突飞猛进,目前大城市的住宅租售比在全球都是偏低的。
这种租售比有多夸张呢?
在深圳,一套2000多万的豪宅,就算贷款30年首付50%,每月也要还款5万往上,但如果租,同样享受了豪宅的生活配套和资源,每月花销可能就只需要一万出头——
如果没有学位的特殊需求,也不考虑钢筋水泥的资产涨跌,感觉就可以直接躺平,用租房直接“平替”掉买房了。
毕竟,很多豪宅对口的学位,也确实不怎么样。
当寻找“平替”成为楼市的潮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中产阶级冲不动了。
在高速增长的年代,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再夸张的房价泡沫都会被更夸张的上升涨幅所烫平。
于是,敢于掏空六个钱包,敢于不顾一切上杠杆。
如今,房子当然还是要住的,居住品质也是要保证的,但在买房的预算,甚至买不买房的问题上,大家开始反复、犹豫、摇摆。
是对楼市没信心吗?
或许,是对漫长的还贷没信心罢了。
最后说个段子。
学位房似乎也是有“平替”的。
随着各省的高考分数线相继出炉,购房群里的小伙伴们发现了一个“曲线救国”的法子——
花一万块(现在可能需要好几万块)买套鹤岗的房子,入户黑龙江户口,然后再花三万到鹤岗一中借读。
然后,可以获得一条比广东低146分的本科录取分数线。
用1平米的广深学位房价格,解决家长们最揪心的高考问题。
这个“平替”,你会buy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