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辩证看待,勇于探索”


(资料图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郑若彤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2800余个专业布点,占目前专业布点总数的4.5%。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审批专业176个(含15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21种、26个目录外新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62个。其中,广东36所高校新增94个备案本科专业,8所高校新增8个审批本科专业,共“上新”102个专业;10所高校撤销30个本科专业;3所高校的3个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高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须报教育部备案;高校设置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设置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须报教育部审批。

新专业风险机遇并存,专家建议“辩证看待,勇于探索”

高三毕业生小静刚刚结束紧张的高考,正在各大平台浏览心仪的专业相关信息。面对如此多的新增专业,小静有些犹豫:“很多第一年招生的专业听着非常有创新性,但选择新专业是否意味着专业建设不够完善呢?”

正在读大一的小昕2022年被某校某新增专业录取,被安排在新校区学习。小昕表示,该学院的师资主力都在学校本部,平时上课教师需要来回奔波,有不少老师因时间安排原因甚至无法到新校区授课,导致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少数教师资历虽深,却并非主攻该专业,课堂不够有说服力,多少有些“赶鸭子上架”……快一年了,小昕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依旧非常迷茫。

“我们既要客观看待选读新专业的潜在风险,也要看到新专业蕴含的难得机遇。”胡福文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表示,的确可能有部分高校缺乏科学审慎规划,存在“勾兑”“拼凑”新专业的现象,导致“换汤不换药”或“四不像”;还有些新专业总量布点过多,增速过快,存在“过热”“扎堆”现象,从数量上远超新业态的发展需求,而从培养质量上并不能有效契合新业态的岗位要求,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冷”。

在胡福文看来,新专业除了有一定风险,也具有极强的“未来性”——新专业重点面向新业态、新模式、新场域,培养能够快速创新应变的高素质人才,可以打破旧专业的“内卷”。其次,新专业一般是高校的特色优势学科方向,具有优良的师资和科研成果,和经济社会联系互动密切,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支持。他呼吁道:“青年学生要把握好新专业的来龙去脉,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选读新专业的利和弊,做到既善于选择,又勇于探索,一定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华章。”

广东新增备案专业中工学专业占比36.2%

记者梳理发现,本次新备案的本科专业中,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专业数量增多。例如,北京科技大学新增智能建造、智能采矿工程等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仿生科学与工程、能源互联网工程等专业。同时,教育部首次在工学门类下增设交叉工程专业类,以支持高校积极探索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东省新增的94个备案本科专业中,有34个为工学专业,占比达36.2%。广东省有5所高校设置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分别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备受瞩目的还有中山大学的智慧交通专业、汕头大学智能建造专业等。

这些变化,和广东省“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的背景分不开关系。如今广东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高新产业密集度高,需要广东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的实体经济人才和新兴产业人才。对此,北方工业大学伦敦布鲁内尔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胡福文副教授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为广东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广东新增备案专业中工学专业占比36.2%,是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互促互进、融合发展的重要表现。”

此前,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教育部要求,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还要重视质量、优化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胡福文指出,专业调整是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和积极行动,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适应度,优先布局建设“急缺尖新”专业,优化形成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毫无疑问,今年的专业调整较好体现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要求和规划。”他评价道。

专业变更“来去匆匆”,专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据统计,广东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增加数量最多的是汕头大学,本次共增加7个专业;广州华立学院和深圳技术大学都增加了6个专业,位列第二;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新增5个专业;东莞理工学院、广州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均新增4个专业。高校在专业新增上“热情似火”。新专业建设在实践上具有渐进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从旧专业、旧格局之中发展进化出新专业、新系统,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新增专业开始招生后,学校应该如何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专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又可以如何鼓励与引导专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于社会?

新专业根基不甚深厚,精心建设新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培养体系,夯实基础。胡福文提到:“要真正让学生掌握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能和新理念,体验到新旧专业之间的差距绝不仅是一两门课程。”其次,新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系和组织形态,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仅关注知识体系,而忽略了知识生产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要特别注重协同联动建设机制,积极探索教育网、知识网、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耦合联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新专业的组织模式包括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等,实现高度耦合的‘超级人才培养工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胡福文说。

同时,胡福文还提到,国家要积极开展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与质量监督,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兜住质量底线,推动高校依据质量标准和建设实践情况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质量认证,着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探索形成新专业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打造一批中外合作新专业建设的标杆,逐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