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六年发布该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招商银行牵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汇丰银行(中国)等11家常委会成员单位共同撰写。
《报告》指出,2021年,受益于我国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全球经济整体保持复苏态势和我国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三大因素,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4%,规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达到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贸易金融业务也实现了较快增长,呈现出国际结算业务快速增长、贸易融资业务稳中提质的特点,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规模在2021年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09万亿美元;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涨跌互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总量小幅增长2.03%,同时呈现出表内贸易融资占比小幅回落,进口贸易融资占比显著上升等特点;各主要商业银行国内信用证结算量较2020年小幅回落,国内贸易融资业务量增长较快。
与此同时,贸易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产业数字化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贸易金融领域,数字化建设更是深度融入银行的前中后台,贯穿于银行业务全流程。国际商会(ICC)在2021年发布的《数字贸易交易统一规则(URDTT)1.0版》为传统贸易金融向数字化变革奠定了基石,银行的贸易金融数字化已展现出国际结算方式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线上化和银行产品管理智能化等特点,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贸易金融相关主体业务平台数据的不互通、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制约、产业链核心企业在贸易金融服务领域的业务渗透以及银行内部架构的影响等诸多难题。
为积极践行国家战略,进一步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近年来,银行业紧跟市场动态、加快产品创新步伐,结合外贸新业态市场主体“小额、高频、电子化”的交易特征,积极探索适合外贸新业态的金融服务方式,努力搭建多产品、全体系、全流程的服务场景,为交易、结算及融资等跨境服务提供架构支持。同时,严格落实监管政策要求,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重塑内部流程,在客户身份识别、尽职调查、反洗钱筛查、名单筛查、大额报送等方面进行持续动态管理和监控,提高外贸新业态合规审核效率,保障外贸新业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框架和跨境人民币结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跨境人民币结算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与实体经济紧密相关的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全国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7.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4%。人民币跨境结算与贸易融资实现更高水平便利化,便利的人民币结算有力地推动了跨境人民币在更多场景中的使用,进一步赋能贸易新业态发展。同时,通过推动构建贷款、结算、直接投资三位一体的跨境人民币使用生态,支持境内企业通过“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国际市场竞争。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放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加大了在华投资力度,银行根据跨国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包括跨境结算、贸易融资、现金管理、投融资、外汇以及衍生品等金融产品的多样性跨境综合服务方案,融合数字金融和绿色金融,优化金融服务流程,为外资企业扎根于中国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